29/09/2017
【情緒篇】患者經驗談 怎樣「自療」抑鬱症?
葉子僑 Bella
葉子僑 Bella
八十後媽媽,美好生活主義者,身心靈健康顧
問。曾出版《任我帆遊南半球》、創辦過本地
手工肥皂品牌Bella Sapone 及社企「區區肥
皂」。現全職專注提醒自己時刻要記著愛,努力
成為一個更溫柔的女人。
Bella vita 美好生活
每周二更新
《當所愛的人患上抑鬱症》其實是一本書,一本能夠為情緒病患者家屬提供力量的書,畢竟根據14%的香港人患有情緒/精神病的統計數字,我們身邊總會有需要支援的人。這本書不僅是提供情緒病的治療指引,重要的是給病患者家屬提供明確的方向去使他們自己的情緒不被病患者拖垮。
患有情緒病的人,本身已經不能自主地控制身體及想法,所以他們非常需要外界的幫助。雖然香港並沒有如芬蘭的開放式對話這些治療方法,但其實任何人也可以參考芬蘭的做法去主動與醫護人員展開平等的對話。
如果你懷疑你的親友患有情緒病而且情況不見有任何有機會向好的跡象,你就應該介入,如果你是愛她/他的話。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她/他渡過這一個難關。說服他去尋求及接受專業治療是第一步,而這一步通常是去看精神科醫生。
作為支援者,你需要說服患者,看精神科醫生並不代表他是瘋子,告訴她/他,你很關心她/他,但是因為你也不懂得如何去幫助他,所以需要尋求專業意見。這一步通常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但請你不要放棄,每一次你不帶批判,充滿愛與關懷去說服患者也可能使他們動搖。萬一他們不再對這個想法抗拒,你就需要主動去約見醫生。
我的經驗是,私家精神科醫生一定比較快可以約見,但是費用可以是數千元起。政府的需見時間較長,費用是一百多元。但是如果患者情況嚴重,即是有傷人或自殺傾向政府醫院就會當急症處理,數星期便可以見醫生。有一個政府門診科醫生曾經告訴我,萬一情況嚴重一定要去急症室,那裏的醫護人員是完全能夠接待突發情緒病的。大家不要覺得情緒病因為不見血就不緊急,悲劇的發生往往是因為情緒病沒有被好好關注,所以請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然後就是成效的比較,其實看政府和私家醫生是一樣的,他們能夠做的只是開藥。患者看政府的精神科醫生時,可以要求轉介去看心理醫生,不論私家或政府醫生,大家也應該主動與醫生討論這個藥的副作用、功能及患者的任何擔憂。如果你愛的人已經開始看醫生,你可以支援他們展開真正的康復計劃。有時候吃藥是必要的,因為要把情緒控制下來才能扚起心肝開展真正的治療計劃。
正如芬蘭的開放式對話醫生所說,藥物的幫助其實是最低的。在藥物之上,其實還有靜心、日記、聯誼、瑜珈、舞蹈、運動、接觸大自然、工作、藝術、飲食調理、營養補充劑、音樂、義工服務等等都能夠治癒精神病。而這些所有活動,在香港也可以隨時找到資源參加。支援者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激發患者主動去展開一種新生活的動力。如果使她/他病發的觸發點是不如意的關係、壓力過大的工作或是其他原因,支持患者鼓起勇氣離開也是很重要的任務。
我最初肯去接受自己原來患有憂鬱症也是因為我的好朋友兼中學同學鍥而不捨威迫利誘陪我一起看醫生才啟發到我踏上「自療」的路上。在此非常感謝這個姊妹Wincy,沒有放棄我。大家也要為所愛的人努力喔!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