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2018
貿戰以外
中美貿易代表於5月3日至4日間會談,成果如何,怕要在4號晚,以至5號、6號才知。當然,如果一拍便不合,美國代表可以在5月3日便立時抽身而走(這是特朗普和商務部長羅斯在近日表達的意思),才可早知會談結果。
在中美貿戰以外,中國近年正努力開展貿「合」,就是一帶一路,陳鳳翔兄對此研究甚詳,他來鴻文,供大家參考。貿「戰」之外,尚有貿「合」:
石Sir的《中美貿戰今周定音?》一文,成為上周我的WhatsApp群組內最多互傳的文章。石Sir的分析,精闢之餘,略缺一帶一路的著墨,走漏眼了。
一帶一路「沿線」盡是新興市場國家,「一帶」的尾站歐盟,也被拒於60多國名單以外,不向傳統工業國拋媚眼,受者酸溜溜的心情可想而知。不把歐美大國視為重點統戰對象,不屬首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門當戶對並非主因,這些家道中落的《紅樓夢》貴族,正步向鐵達尼號下場,這才是被置為「二奶」(全球都是一帶一路地區)的不同理由。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擔當主角的西方(美歐日)貿易,比重由佔絕大多數淪落至三分之一,(美國佔中國貿易比重約14%,而且繼續縮減)。中國以抽身來回應貿戰,不影響生命,但特朗普你,是否準備食砒霜來毒老虎?憑甚麼癡人說夢?(中佔美為18%)
東方這邊廂,中國籌碼源源不絕,鄰國(菲律賓、新加坡、越南……)道別奧巴馬後,也就失去了TPP,清楚認識「誰是真知己」,西瓜愈見靠大邊。美國離群,勢將加速亞洲經濟體的「貿易暢通」,特朗普焚燒自己,燃煮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佛跳牆豪宴,捨己成仁,可封歷史偉人。貿易戰的強方,在一帶一路的布局下盡顯眼前。
要將中國籌碼再翻一番,原來棋子就在香港、就在大灣區、就在泛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助力」(Contribution)一帶一路的建設。這片太空眼中的繁星亮地,在2008年珠三角的規劃下,已按一體化戰略進行鋪橋搭路的「硬件」融合。根據3年前的《願景與行動》文件,被指派角色(見2015年4月16日、17日和18日《香港金融新地位》),目標夥伴便是亞洲南部、海路絲綢的南洋各國。
朋友們、智庫們、商會們,建議方案都需透徹了解這個東南亞的市場,請分析客戶的背景、需求、能力,以至如何把灣區「軟件」作一體化的對接,提供最佳服務,構建為強化貿易戰的珍瓏棋局。
高瞻看灣區
改革開放40載,「大灣區」被比喻為另一再現良機!當年深圳,大量廉價勞工,商機處處,今俱逝矣。灣區機會在哪?又因何與「一帶一路」動輒被掛於一起?
從「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關鍵詞著手,套好「戰略」和「倡議」兩詞,既顯功力,也得答案。
太空俯瞰,黑夜大地斑斕(圖一)。紐約灣以外,環球閃爍獎頒予「大灣區」。燈影留痕,悄悄證明了大灣區是全國靈魂、最繁華地段,貢獻廣東全省8成GDP。廣東更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連續29年高踞經濟榜首,多項指標獨佔鰲頭,出進口貿易單挑四分之一。
成績非僥倖,80年代創設深圳特區,「珠三角經濟區」概念於1994年確立(圖二)。10年前(2008年),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08-2020年)。2011年,香港加入,進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研究。借鏡三藩市硅谷的成功創新發展經驗,今天全力打造以「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的「粵港澳大灣區」。(筆者修讀博士期間,在硅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選取了企業創新課程,考察了Google、Intel等著名創科企業,深深感受創新可帶動發展的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名份,3年前(2015年)初度登場,首見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與行動》重要官方文件;頂層設計,於「十三五規劃」的香港專章和兩會等文件,伴隨一帶一路每年出現。清晰可見,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
「灣區」一詞被編寫於《願景與行動》的第六章,與「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一併安排。灣區,為了一帶一路,需要加快改革「開放」。
開放的新模式
中共建黨百年,僅3位領袖被寫入黨章(圖三)。毛澤東是開國元勳,讓中國人站起來;鄧小平是開放鼻祖,改革開放40年,讓中國人富起來;今天,習近平是開創先驅,以新時代思維深化對內改革,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將讓中國人靚和漂亮起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然而,外面世界變了。依賴歐美日的貿易紅燈已亮,原因錯綜複雜,西方資源(包括資本、人口紅利)殆盡、民粹當道、經濟結構失衡、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危在旦夕,也因黔驢技窮,竟啟動貿易戰,矛頭直指中國。
看似窮途末路,實見柳暗花明。新興市場逐漸取而代之,躍升為貿易重點夥伴;東盟增幅尤為明顯,由微不足道升至雙位數佔比(圖四)。新時代下,「對外」相鄰地帶以「倡議」發出邀約,加強發展。由於遭遇相近,西方市場收縮,大都接受邀請,共創明天前路。
有天必有地,有外自有內。要團結四方,中華本身更須自我完善。「對內」的改革便是「戰略」,有規劃地、有部署地以「新模式」要求各地的市場開放。按次序先後,2015年三大戰略當中以一帶一路排首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由於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自然亦按「戰略」來重點打造。
「戰略」的解釋,按照當年全國兩會的用詞,是「加快互聯互通、大通關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和「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即是說,對內戰略是要求灣區加快通道建設,開放市場,便利國際交往,最終向世界「引進來」、「走出去」(習近平在2018年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主旨演講)。故此,灣區在有形的路和橋、無形的制度和手續等,按規劃不停地「建設」起來。而港澳兩地,擁成熟的自由的市場,與區內以「合作」方式達至「倡議」目的。
對內的一體化建設
分析對內的戰略,大灣區包括①建設、②合作和③帶動三環節,以及開放市場(圖五)︰
①建設三片︰北面的廣州(配佛肇)、東南的深圳(配莞惠)、西南的珠海(配名江)是首階段的建設
把三片「一體化」(廣東省政府在2009年中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意見》),利用數座大橋連接珠江兩岸,縱橫交錯的高鐵、公路網,加上航空群、港口群等「融合」。事實上,不少這些投資在2008年的規劃早已開始,目前陸續落成。
珠三角經多年一體化的融合,路和人開始通了,10年內珠三角人口狂升8%至60%不等(廣州8.4%、佛山15.3%、珠海17.3%、惠州17.5%、中山21.8%、東莞48.7%),佛山、珠海和深圳樓價高漲3至7倍(深圳近7倍、珠海近4倍、佛山和東莞各3倍)。
至今,不同建議概念,層出不窮,創新想法此起彼落。當然,這也是市場化的自然競爭、部分城市各有算盤的結果。
②合作兩方︰南與港澳,北與泛珠三角
九城日漸融合,南北兩端順勢合作(習近平在2017年10月發表的十九大開幕發表工作報告),強大團隊,更佳條件,全方位與國際交往。南方自由開放,香港是國際市場,金融、專業和法制聞名世界,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各有特色。北方擁「泛珠三角」9省大部分面積,累計人口和生產總值佔國家三分之一,但欠發達的內陸地區比例也高,城市間落差巨大,可利用的低成本資源卻豐富。
③帶動兩區︰中南、西南地區
中南和西南(2018年3月28日網上發布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與泛珠三角的省份大多重複,但伸延更遠,西至西藏和重慶,北達河南、湖北和武漢。經濟上不少是後發優勢,例如西藏和重慶近年經濟高速增長,名列全國之首(2017中國城市GDP排名,貴州、西藏、重慶排在前三位)。它們也擁悠久歷史及璀璨文化,對外可豐富溝通內容。
這三環節的一體化建設,逐步形成一個巨大的暢通市場,可匹配海外相近規模的經濟體(東盟)。與此同時,加速對外開放這個市場,包括放寬外商「市場准入」條件、縮減禁止營運的「負面清單」、擴大進口空間和創造投資環境等(2018年4月博鰲論壇習近平主席演講中的在擴大開放方面多項重大舉措)。至此,強勁的「支撐帶」逐漸形成,最終建設了一帶一路,便利更多一帶一路的國家「引進來」和我們雙向地「走出去」。
④ 輻射兩亞︰東南亞及南亞
全國各省紛紛扮演不同的支撐帶,分工銜接一帶一路的沿線地區和其他各國。大灣區按地理環境,被委以重任,直接輻射亞洲南部兩大板塊。
對外的海絲倡議
東南亞、南亞是海路絲綢的南方起點,連同中亞、獨聯體、中東歐、西亞和北非等沿線60多國,近乎清一色是「新興市場」(圖六)。不少國家,經濟不前、市場不足(愛沙尼亞)、政權不穩(土耳其)、戰亂不安(敘利亞、也門),要與其一起發展談何容易。解決方法,先易後難,掌握一個,便撮合一個。按此邏輯,南部鄰國成首批考慮地帶。
以東南亞為例,我國海陸兩路的直達鄰國,文化相近、政局穩定、經濟起飛。在新時代下,有別當年滄桑,東盟逐一擺脫泥濘困境。「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各呈新景象,不幸的近代史蛻變為「人口紅利」,低廉的年輕勞動力成為新時代優勢,加工製造、貿易或物流運輸業等藥引皆已點燃。在歐美保護主義下,東南亞這第三大經濟體魅力無窮,是共建(東盟10+1+1)命運共同體的優先地帶、最理想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個案。
社會恒常主義新,乾坤百載路艱辛。
環球格局新時代,帶路灣區有近親。
今年的目標,將晉升台階,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10+6的磋商,東盟與中、日、韓、印、澳和紐6國將組更大的東方經濟圈。
再看東盟發展,勢頭亮麗,套進「市場學」,灣區研究也需進行科學分析︰瞄準客群、剖析需求、制定產品(服務)、營銷需要、合理定價和售後服務,達至可持續發展。故此,建議方案是否可提升考慮東盟元素,例如在落馬洲河套區(即「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引入東盟各國研究院、在比喻為中國硅谷的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圖七)增加東盟聯絡辦事處、東盟產新工業園、相關國際學校、小語種學校、在休閒度假區興建大馬和印尼的清真寺和社區等,旨在加强東南亞客戶的「民心相通」,引入專才,強化經貿等發展。
最終,灣區內,「建設、合作、帶動」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境內外,「併船」出海,突破實物模式,包括推銷無形貿易,涵蓋旅遊、金融和其他專業服務(第三產業),開拓多元交往的「民心相通」。
SWOT分析結果,灣區定位三大中心,「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17年8月3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規劃研究介紹」),扮演一帶一路對兩亞的支撐帶,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作出貢獻(助力)。
數字絲路的創新結合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元件,與一帶一路規劃相近,對內是戰略,對外是倡議。大灣區對內,「堅持改革開放」,提升一體化和國際交往能力;大灣區對外,倡議「命運共同體」建設,目標對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海島及沿海國,路橋及火車軌,皆難以發揮高效的跨國互聯互通。超高比例的青年世界,遲來基建的後發優勢,有利虛擬「數字絲路」的發展。今天,阿里巴巴增持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超過8成,華為技術在曼谷建立全球第七個實驗室,銀聯和微信支付在當地消費市場遍地開花。拓展灣區與東南亞的未來關係,創新科技是最理想的模式。
回顧2000年前的絲綢之路貿易,雙腿和駱駝只容許小量攜貨易物,馬匹快速載運讓條條大路通羅馬,航運驚人吞吐量造就了西班牙和英國等海洋帝國,擁有航空造製技術推美國踏上經濟王位。全球經濟重心繼續轉移(圖八),未來世界需要更高速、更大量的互聯互通,可滿足者,大數據、互聯網等是也,亦即「數字絲綢之路」(Digital Silk Road, DSR)(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詞中所用名詞)。
客觀的經濟環境,正在落實「命運共同體」的成長。若要東方經濟圈進佔王者寶座,應發揮灣區作為支撐地的棋子作用,加快走出數字絲路的創新棋步。也許,是大家另一次提出想法、另一次建議規劃的時候了。
一體化下,國家將給予港澳大量便利措施,港人肯定可在灣區「宜居、宜業、宜遊」。利用一體化等優點,香港也應把視野向外看,宜多思考東盟和南亞等國家,多研究把市場進一步開放,多規劃東盟等科研單位進駐,多締結南洋的智慧姊妹城市,於創新科技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同時把數字絲路推上高峰。
發展至此,珍瓏棋局已環環相扣,豈止中美貿戰無改勢局,2020年建成「一流灣區」、「創新灣區」,2030年奪「灣區榜首」,皆可美夢成真。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