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2017
外資影響力跌watt
外資唱淡中國,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噪音力量已愈來愈弱。的而且確,內地債務佔GDP比重甚高、經濟長期靠大量信貸支撐,有理有據的背後,卻不敵市場價格走勢,扭轉預期,亦變相令唱淡聲音已經變得愈來愈沒有市場。
不論之前的索羅斯造空言論、穆迪的降級,內地仍是愈戰愈勇。不能否認的是,內地每年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及各項經濟及市場改革工作,幾乎是年年達標,效率之高,除了是建基於一個高度規劃及由上至下的經濟指導大方向外,最核心其實在於有套可靠的中央企業機器,保證了政策是可以由上而下傳遞。部委執行政策、轉交部委旗下負責的不同行業企業,由它們負責控制供應及價格、而由國家作為大股東的銀行,就提供貸款上的需要。
這副機器無疑對市場派來說是弊多於利,但對於政府來說,一直是具備相當可靠性。難怪,近年亦有學者提倡,歐美想經濟好,倒不如也時光倒流,重新推行個別行業的國有企業制,這樣的話,幾年前的央行量寬資金,亦不會像現在般的白費了。
管理層及政策推行者,所講求的從來就是達標,以目前內地經濟情況,2020年經濟較十年前翻一番的目標,從而達致小康經濟目標,從未有變更過,這亦是中央幾年前的核心目標之一。可以說,未來五年的內地政策,市場仍然是輔助角色,一個高度規劃的經濟模式,依賴央企推行,整個大框架其實是不會有太大改變。幾年前的央企改革,到近年幾宗企業改革,似乎已經浮現了最核心的主旨,那就是有實力、有資金的央企,去協助資金困難、效率及業績稍遜的公司,而民間資金所擔當的僅是輔助角色,至於外來資金,就根本上幾乎絕跡了。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