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2/2015
善意難求的年代
引經據典、援引古人詩詞或前人名句,是借過來人經過千錘百煉的豐富知識與經驗,配合常人對權威的崇拜與尊重,加強說服力。惟錯誤引用,也可以可大可小,去年某日就讀小二的小兒,就胡亂引用了中國成語課本中的自食其果一詞在其父身上,說爸爸不小心因單手拿著食物而將之掉在地上是「自食其果」,作為父母,一邊笑翻天,也一邊糾正該成詞的正確用法。
曾在另文提及自己把否極泰來的「否」讀成「剖」音,幸獲電台開咪的資深行家正音,至今仍心存感激。別人提醒與忠告,是避免重複犯錯的善意之舉,今時真正善意的批評或糾正已很難求,點出人家錯處、捉人字虱者,不用透過踐踏貶低別人而能抬高自己,境界肯定更高。正如有位首年派利市的同行在受訪時,被問及由收利市變派利市的感覺,她竟以「施比受更有福」來形容,施指施予、施捨,派利市變成布施,且講明受者不及施者有福,若如是,誰敢收此利市?忠言逆耳,終日互相抬轎、錦上添花的酒肉行家,又有幾人願糾正其謬誤;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善意提醒,每每亦只會好心冇好報。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