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21
鑽石的演變史:從八面體到圓形,切割面愈多鑽石愈閃爍?
全球鑽石超過九成以上是切割成圓形(brilliant cut),這不難理解,圓鑽最工整,也比其他不同形狀的切法更閃亮、更加好「火」。所以大家擁有的第一顆鑽石好多時候都是圓形的。
圓形鑽石的切割歴史可以追逆至歐洲中世紀年代,初時鑽石是用最基本的,像兩個金字塔互相疊著的形狀(octahedral)作佩戴用。鑽石的表面會稍作打磨,為求達至一個平滑的表面。
到了15世紀,有了第一次改變,金字塔頂給切去,變成了table cut,亦是現今鑽石「枱面」(table)的初形。有了枱面,人們更嘗試不同方位的切割,漸漸地四角也有切割面(facet)成了old single cut。
當然只有8塊切割面的鑽石沒甚麼「火」可言。當時大家欣賞的是鑽石如鏡一般的光亮表面及它的硬度,當年的受歡迎程度遠遠不及紅寶及藍寶。
直至17世紀,於鑽石上半身(crown)共有17塊切割面的Mazarin cut 面世了,由於切割面比old single cut多,所以亦叫double-cut。由於隨切割面增加,鑽石變得更閃更耀眼,所以隨後還有Peruzzi cut或triple-cut (33 切割面)。不過由於設備所限,鑽石并不是圓形的而是呈方形至枕形,那時期18世紀年間的鑽石我們統稱old mine cuts。至19世紀年間,切割面重新排例及更為圓形的old European cut出現,同時也是現代brilliant cut的初形。
現今的brilliant cut 通常有57/58切割面,由33塊於上半(crown)及24塊於下身(pavilion)組成。由發展史所見,切割面好像越多鑽石越閃耀,當中有行內稱為144的144 facet切割方法,比較傳統的鑽石多一倍以上的切割面,曾經被Carl Zeiss Optical Laboratory獨立測試為比普通鑽石閃耀。
不過切割面並不是唯一決定鑽石閃耀與否的因素,每一塊切割面的角度都和其他切割面互動,亦直接影響光進入鑽石內的折射,同時間鑽石的比例、鑽石本身的質素、淨度亦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都是以眼見為實,不能只憑不同的切割方法來決定。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