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8/2019
最後時光:沒有生活品質地「被活著」,不如坦然面對死亡
美國是癌症治療水準最高的國家,當美國醫生自己面對癌症侵襲時,他們又是如何面對和選擇的呢?
201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教授Ken Murray,發表了一篇轟動美國的文章——《醫生如何面對死亡——雖與眾不同,但理應如此》(How Doctors Die––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
他寫道,幾年前,我的導師查理證實患了胰腺癌。負責給他做手術的醫生是美國頂級專家,但查理卻絲毫不為所動。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沒邁進醫院一步。他用最少的藥物和治療來控制病情,然後將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後的時光上,餘下的日子過得非常快樂。
Ken Murray發現,其實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國醫生遭遇絕症後都作出了這樣的選擇。醫生們不遺餘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當醫生自己身患絕症時,他們選擇的不是最昂貴的藥和最先進的手術,而是選擇了最少的治療。
他們在人生最後時光,都選擇了生活品質!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東開一刀,西開一刀,身上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後,被掛在維持生命的機器上……這是連懲罰恐怖分子時都不會採取的手段。
一個人失去意識後被送進急診室,通常情況下家屬會變得無所適從。當醫生詢問「是否採取搶救措施」時,家屬們往往會立即說:「是。」於是患者的噩夢開始了。
為了避免這種噩夢的發生,很多美國醫生重病後會在脖上掛一個「不要搶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時不要被搶救,有的醫生甚至把這句話紋在了身上。
以沒有生活品質的方式「被活著」,除了痛苦,毫無意義。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