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8/2016

《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去年是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出版了多本關於二戰的書,講的都是二戰東西戰場的事。但紀念二戰不應該只側重二戰期間的歷史,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更有關連的,是二戰對後來世界的影響,又或者是經過二戰,世界大勢有了甚麼變化,如何形塑二戰後甚而是至今的世界。

 

  因此,戰後第一年,也就是1946年,成為對後世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發生許多震撼性的大事,不少影響深遠的事件和進展,是非常值得去記錄、去敘述、去分析的一年。

 

  英國記者維克托.謝別斯琛(Victor Sebestyen)出版了一本書:《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1946: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謝別斯琛多年來報導過許多重大事件,從柏林圍牆倒塌到前蘇聯瓦解,一直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存在問題引發的冤冤相報的報復行動。當他以史家的角度試圖找出這些事件和故事的根源時,都會回到一個時間點,那就是「1946」,戰後的那一年。就是這一年,為當代世界奠立了基礎。

 

  在這一年,冷戰開始,歐洲開始以「鐵幕」為界,受意識形態主導,劃分為兩半。大英帝國聲望走下坡,印度獨立,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民主國家。這一年猶太人創建家園;這一年,中國共產黨打破與國民黨的力量均衡,開始發動內戰,打贏後就大國姿態重現世界舞台。

 

  《1946》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在探討這一年如何形塑了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0年代的著作中預測,「有一天,美國和俄國會各把半個世界的命運握在手裡。」這句話,居然一百年後經歷二次大戰而實現。

 

  1946年開始的冷戰時代,持續了40年的文明衝突,並在核子恐怖平衡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大戰。二次大戰阻止了德國掠奪歐洲,卻迎來蘇聯將德國取而代之的危險。美國戰勝德國和日本,變得超級強大。美國總統杜魯門說,1946是「決定之年」,美國決意將其影響力、意識形態和軍力擴展到全世界,以世界性經濟、金融、軍事強權的身分稱霸。而亞洲多處地方如東印度群島、越南、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紛紛開始脫離歐洲的殖民統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946年最害怕的事,除了挨餓與生病外,就是擔心全球性戰爭捲土重來。

 

  在這樣的脈絡下,作者用32則或長或短的故事,呈現出1946年的時代特色。這些篇章中,他談論許多課題,像是:美國人世紀的到來;史太林與俄羅斯;德國面對所謂「零時」:即境內有形的東西幾乎全毀,德國的民心士氣幾乎全毀,1500萬德國人無家可歸,世上空前絕後的難民危機;奧地利成為冷戰重要舞台;美加境內的俄羅斯間諜網;瀕臨破產的英國;史太林的莫斯科演說;冷戰宣言與圍堵蘇聯擴張的觀念;日本天皇的退位危機;戰後復仇與姦淫劫掠;驅逐德意志人;戰俘問題;美國人對中國內戰的調停;鐵幕的開始;伊朗危機;猶太人建國;裕仁天皇與日本新憲法,等等。

 

  每一則故事都將事件、人物、時代緊密地串連在一起。謝別斯琛,具有記者追查新聞的敏感度及犀利的文筆,文字具吸引力,將時代發展的脈動,深入淺出地呈現。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全球史取向:雖然32個故事篇篇都能單獨閱讀,但若將觀看鏡頭拉遠,放到更大的時空脈絡來看,這些故事都與美國及蘇聯兩大強國有關,尤其是美國。蘇聯拜希特勒及美國之賜,赫然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緊跟在美國之後。若不是納粹入侵蘇聯,二戰結束時,就不會有蘇聯占領東歐、中歐大部分地方,也不會具有能對西方的自由民主理想構成挑戰的帝國姿態。在戰爭時,給予蘇聯武器、糧食,以及工業實力者,正是美國。

 

  同樣的情況也可套用在中國身上,共產黨1946年在中國的勝利,雖然與蘇聯援助毛澤東有關,但更重要原因是美國不願無限援助蔣介石政府。中共之所以贏得內戰,與美國的杜魯門及馬歇爾於1946年的決議有密切關係。

 

  二、資料的豐富性:作者蒐集各式各樣的史料與當代研究來呈現故事的多元性。他搜尋和利用各國可以找到的檔案,大量運用已公開的文件,還引用歷來學者們的專著。

 

  三、鋪排高手:作者的每一事件都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既有敘事,也有析論。尤其是每篇文章的開始,他會先來一段微觀的現場報導式前言,以一則小故事帶入整章要談論的核心,讓讀者有種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

 

  四、以人寫事:作者雖然以事為核心,但相當擅長用人物的對話來呈現事情本身或是對事情的看法,文中充斥著大大小小人物所說的話。例如〈退位危機〉中天皇退位這章,麥克阿瑟提醒艾森豪,如果起訴天皇:「日本會陷入極大的騷動,……會引發報復心態……冤冤相報的循環可能要數百年才會結束……毀了他,這個國家會解體。」

 

  五、以數字呈現歷史:除了文字的敘述與人物的書寫外,作者更常以數字來呈現戰爭對國家、社會造成的傷害程度。比如講德國,超過550萬德國人死於戰爭,戰後1500百萬德國人無家可歸。德國的民宅近二分之一遭摧毀,戰後的德國馬克一文不值,大家所認定每日使用真正的貨幣竟然是香煙,而且是美國牌子。1946年初,一包香煙可換四盎司麵包,到了夏天卻買不到兩盎司麵包。

 

  1946年春天,歐洲仍有40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在收容營內,也可以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超高的出生率。1946年中,美國占領區的收容營,一個月誕生750名新生兒。當時有位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法國醫生解釋說:「無聊是原因之一,在收容所不做這個,還能做什麼?」

 

  戰爭真的結束於1945年嗎?還是如有些史家所說,全世界的對抗要一直到1989年才走向終結?或許都不是,而是「這是個既沒有和平也沒有戰爭的年代」。然而,不管結束了沒有,1946都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

作者:維克托.謝別斯琛

由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