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2017
《陰翳禮讚》的審美觀──走出陰影,擁抱陰影
旅行的時候,如果遇上香港人,你會走上前問好相認嗎?老實說莫說打招呼,我會直接裝作看不見。本來和朋友談天的馬上靜下來,好像很怕被人認出是同類。每當外國朋友稱讚香港時,總是有點心虛的感覺,心想他一定有很多誤會。每逢假期都會想辦法出走,逃離這個地方。我不知怎麼形容這種心態,可能是謙虛,可能是嚴已寬人,更可能是出於對身份的自卑感。
十八世紀初,日本初登上國際舞台,一直封閉的日本剛接觸到西方文化。為了追上國際步伐而進行許多改革,事事以西方的模式作為藍本。當時政治、經濟、社會上種種都嘗試模仿歐洲,設計也不例外,大家熟悉的東京車站便是仿西歐建築的其中一例。東京車站的建築家辰野金吾曾經是英國建築師Josiah Conder的學生。而Josiah Conder當時除了教育了一班擅長西式建築的日本人之外,他也替當代的達官貴人設計私邸。那個年代西歐風的建築等同時尚。上層的聘請外國人作設計,建築師學習西式建築風格,大眾社會亦出現不少偽歐式風的設計。順帶一提,對這種仿歐Retro情有獨鍾的朋友可到名古屋的明治村主題公園一遊。
三、四十年代,一股本土的風潮開始醞釀。其中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一本隨筆文集《陰翳禮讚》提出對日本之美的定義,間接使日本從模仿之路走出來。谷崎認為西方那種理性、對稱、閃閃生輝的美,與日本人傳統的美學觀相矛盾。從前日本的建築沒有電燈,照明只靠透過「障子」的和紙穿過樹影的微弱陽光,或晚上「囲炉裏」的跳動火光。因此,從前日本的器物和室內布置,想必是考慮到這種幽暗環境下,怎樣呈現物件或室內的美而設計的。日本陶器的不對稱性和豐富質感,在不同角落觀表現不同的光影變化。「襖」(紙門)上的低調金漆圖案,反射的金光只在適當角度才看到。隨著人在室內移動,所經歷的光影也隨之變化。有趣的是,谷崎最後提到,日本女性的膚色不像西方白人般完美無瑕「在陰影下生活,方便日本女性隱藏膚色,看起來更漂亮。」可以隱約理解到,谷崎這種陰影之美的審美哲學某種程度上源於自卑感。
谷崎提出獨到的審美觀,廣範得到日本人認同。很多現代藝術、設計等都以這種隱晦、間接的哲學作為基礎創作。以至今天的日本設計能擺脫了模仿西方的包袱,把舊日傳統思想以現代的手法呈現。
每當討論香港室內設計時,日本風、北歐風、維多利亞風等詞彙常出現。香港設計喜歡模仿,香港人對本土的東西自卑,聽上去好像跟那個時代的日本相似。可是我們甚麼時候能從這陰影走出來?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