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2 08:00:00
雲上耕作
當我們的社會急促而密集地向高空發展時,城市綠化和耕作所需用地比起帶來高營利的商業用途較沒有「競爭力」,它們要生存甚為艱難。不過,堅韌的植物總能絕處逢生。地面沒有合適的位置?不打緊,它們開始攀越水泥鋼筋,以高姿態涉足大廈天台,讓城市人在雲上耕作。此舉似乎意味著,城市多樣化才能走更遠的路。
雲耕一族的創辦人徐伽在耕種工作坊開始時,喜歡問參加者一條問題:「正常來說,你認為菜需被栽種多久才成熟可收割?」聽著參加者零零碎碎的猜測,徐伽知道城市人不甚了解食物由栽種到被端上飯桌的過程:「是大概三個月,不是三星期!」他強調道。其實像這聽似如此簡單的問題,相信就連大家都不太懂得吧,會否覺得我們都市人是時候離開冷氣房,走上天台看看近在咫尺的綠色世界呢?
畸型生態系統
香港地少人多,普遍大眾都擠在狹小的空間內生活,想必以為香港缺乏土地耕作,但城市中仍有許多未被善用的閒置空間如大廈天台或陽台等適合耕作用途。再者,本地農夫亦面對著生計困難,其出品的銷售渠道和價錢比起大型連鎖超市狹窄以致銷情未如理想,而一般市民亦多對外國進口的有機食品較有印象和信心,因此對本地農夫支持亦較為弱。其實城市內都需要一些間隔點為我們平衡環境視野,那綠色植物到底可有生存空間?
另一邊廂,由於市民多沒有種植經驗,新一代的小孩也因缺乏常識和不曾有親身體驗,不知食物來源而容易浪費食物。單向教育「珍惜」二字,遠不如親自照料一株植物所付出的心血和時間而領略得來的道理。還有,香港的「即食文化」特點是貪圖方便和快捷,面對大量的食物需求往往以催生劑解決,加快物種原來自然生長的速度好幾倍,卻無可避免包含許多有害物質。加上因為滿足市場需要而過度耕作和使用農藥破壞土壤引致水土流失,久而久之便令農地變得貧瘠,以至不能再用。
推廣城市耕種
機構主力推廣綠色的生活態度。為回應種種城市問題,他們舉辦耕種工作坊,又會為有需要的客戶度身設計適合種植的環境,以及參與不同的講座分享,帶出城市耕作的各種可能性。定期舉辦工作坊分為兩種:四至八堂歷時較長的工作坊,將會邀請本地農夫為導師,在天台教授都市人種植知識和分享經驗,讓參加者嘗試由翻土、插秧、施肥、處理害蟲至收割農穫的整個耕作過程中,不僅明白到食物的栽種週期、護理和照料等知識外,更可協助大家加深了解人與自然施與取的關係。另一種體驗式工作坊則容許參加者利用新鮮農作物自行製作醬料,如有機羅勒青醬、香草醬等都可以讓參加者將製成品帶回家享用,導師同時還會介紹無害的食物和健康的烹調方法,傳授生活小智慧。
他們於中環的藝穗會天台舉辦工作坊教授有機種植。
除此,當客人希望擁有一個完善的天台農莊時,徐伽會經過一輪實地考察,了解其樓宇結構及排水系統等和客人的需要後作詳細評估,以安全及實用性為前提給予專業建議,主張與客人一起設計合適的天台農莊,做一個顧問和設計師的角色給予服務。最後還會為企業或政府部門等團體做分享講座,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綠色生活態度。
綠色效益
機構的項目經理Peggie正帶領一眾城市人如何利用新鮮有機羅勒來製做香蒜。
向來市場上依賴的第三方「有機認證」是市民對有機食品的信心選擇,但機構亦指出直接參與種植過程同時能了解食物來源和成份,可謂相得益彰,而天台種植的經驗往往能讓嬌慣的城市孩子學習資源循環分配和珍惜食物的道理。初次獲得收成的喜悅也鼓勵了參加者嘗試在家中種植,從前認為不可能做到都市耕種的如今卻得到了實踐。對於本地農夫而言,機構亦成為一個開放的平台助他們跟城市人相遇,然後按有興趣的客人訂單數量來種植,比起直接把農穫送往蔬菜統營處,再發售到各市場可能因銷售不佳而有剩菜更具保障,使更多人能光顧本地有機農業,亦能增加收入機會。
徐伽對於城市人滿腔熱誠地向他了解更多關於天台種植倍感欣慰。
徐伽提及台灣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他致力參考其方法並透過不同的耕種工作坊而培養具營養的泥土。當泥土能逐次吸收微量元素,如泥土本身擁有的小生物與蚯蚓、細菌和各種益蟲可達致可持續生產的耕作,當然能愈種愈好。另外,他也道出了依賴催生食物的害處,同時帶出有機產業化的需求方向,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們願意改變觀念,宏觀地看待自然與下一代共存的問題。
最終目的
雲耕一族表示現在愈來愈多城市人開始對食物來源漸增興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能夠擁有一個讓農夫、企業及都市人同時存在的健康生態系統, 一起改變城市過於密集的面貌,逐步以微小的力量做出大改變。
機構簡介:
雲耕一族期望透過教育和體驗的工作坊與天台農莊的建設,推廣可持績發展生活模式和善用城市閒置空間,拉近都市人與食物來源的距離。
摘錄自PMM Media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