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3/2018
中美貿易起烽煙 全球機制待革新
鮑威爾聯儲首次加息,並釋放出更鷹派的加息訊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被炒,特朗普負責處理通俄門的首席律師辭職;美伊核協定臨近坍塌,布蘭特石油重上70美元大關。這些消息中的任何一個,在平時都會成為一周的特大新聞,但是更大的新聞主導了風險資產市場:特朗普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對500-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25%的特別關稅,數小時後中國商業部宣布準備對大約30億美元美國產品徵稅。特朗普聲稱這只是一個開端,中國回擊曰「已經做好準備,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一場貿易戰已經掀起帷幕,恐慌指數陡增,全球風險資產暴跌,天堂貨幣日圓、瑞郎升值,黃金反彈。股市是這次恐慌性拋售的重災區,股指遭遇2016年1月以來最大的單周跌幅,S&P500險守牛熊線。儘管聯儲磨刀霍霍,歐洲央行暗示退出QE,債市依然成了資金的避難所,10年期美債利率下降2點,10年期德債利率不變。
上周市場焦點無疑放在中美貿易戰上。美國對中國產品徵稅,暫時沒有清單,也就無法作出仔細的量化分析,不過假設500-600億美元制裁導致等金額中國貿易順差減少,估計中國在GDP上損失0.1-0.2個百分點,此數不至於對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打擊,目前所見北京對華盛頓的回應也算克制、理性。迄今所見的制裁與反制裁,對經濟的影響似乎明顯小過對市場的衝擊。然而,中美之間一旦撕破臉皮,制裁措施很難「到此為止」。美國適值中期選舉,中國新一屆政府剛剛成立,各自有「不示弱」的政治需要,何況兩國間缺少雙方都信賴的「調停人」,白宮一意孤行可能令貿易糾紛迅速惡化,形成惡性循環。中國輸美產品,低端具有成本優勢,高端擁有供應鏈優勢,都不是一加關稅就能令美國工廠即時受惠的,相反美國消費者就可能直接面臨加價壓力。筆者認為白宮拿中國開刀,並非主要意在製造本土製造業機會,而在於藉此打開中國的FDI大門和增強對智識產權的保護。不排除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像鋼鋁關稅那樣虎頭蛇尾,不過中美貿易關係要複雜許多,白宮/國會以及民主共和兩黨的態度比較一致,所以筆者相信這是一場長久的角力,一場戰略性的角力。
特朗普在反全球化上面所作所為,無疑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混亂的行政干預,但是此舉更符合美國國內思潮上的變化。這是羅斯福時代以來美國所崇尚的自由主義、全球主義的一次逆轉,對世界經濟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次中美貿易之爭,首先是對全球化運動的一次反動,其次為戰後多邊貿易機制(GATT、WTO)的摒棄,然後是對新崛起中國經濟的正式戰書。筆者看來,這是對現行國際貿易秩序的根本否定,唯有各方坐下來重新釐定貿易規則、執行條例、獎懲制度,才能最終重新恢復國際貿易秩序,其難度超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廣場協定。
本周有三個聚焦:貿易戰、貿易戰、貿易戰。特朗普會不會否決預算開支導致政府關門也是一個市場不確定因素。美國2月核心PCE預計環比上升0.2%(1.6%yoy);德國HICP通脹預計由上期1.2%大增到1.7%。
本周記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