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7/07/2014

iBond應有「二級制」

  • 李錦

    李錦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 聯合創辦人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兒童及家庭教育碩士,香港大學金融碩士, 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士

     

    -主講超過200場「親子、理財」講座及研討會

     

    -與中、小學校及社區組織合辦「4S課程」,以非牟利推動理財教育

     

    -著有親子理財暢銷系列《理財錦囊》,《從一元開始》及《從父母開始》

     

    -30年金融經驗,前投資銀行董事、證券策略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Whatsapp:5233 6418


    親子理財

    本欄每月更新

投資實例 - 存款及債券篇 (一)

 

  筆者在去年6月寫了一篇「投資iBond」學理財後,兩個兒子買入iBond(通脹掛鈎債券),現已收了兩次利息,第一次收了236元,最後一次205元,年利率計超過4.1%。

 

  筆者問兒子取出銀行的存摺,同樣一萬元,每半年只收0.5元,年息只得0.01%,與iBond不能相比。筆者以投資債券和存款作一列表,讓孩子更易明白。

 

 

  從簡單的列表看到兩者的回報有非常明顯的分別,一年利息收入相差4%。試想像3年後或更長時間,如果只存款在銀行,因為通脹,我們的錢在3年後可能變相貶值了超過10%。

 

       iBond很快出新一期了,我們也會去申請,作資產分散。但筆者會緊記若那筆錢只打算作為買入iBond之用,不論誰人推介其他更高收益產品,我也不能因一時貪念,而忘記開始只想找保本的iBond。

 

  半退休人士/退休人士必須記住。

 

  現時每人雖然起碼有一手(一萬元),能否多些,視乎抽籤的運氣。投資者(特別是退休人士)不要因金額少而看輕,這是政府其中「還富於民」的德政。雖然是有限,但以三年期的債券,提供超過4%的收益,看盡全球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產品。

 

iBond可以改善

 

  iBond其中可以改善的地方是增加供應和分「二級制」。現在低銀行存款利率是不正常的,但是它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政府應多發行類似iBond的產品給投資者選擇,並非與私營金融機構爭利,而是給一般不太熟悉較複雜金融產品的市民多一個選擇,特別是退休人士。

 

  筆者認為應讓55歲以上人士(參考現時紀律部隊退休年齡)優先認購,認購金額多一些。這不是年齡歧視,而是作為向貢獻社會較多(或較長時間)的人士的認同,尊敬和回饋。iBond可以幫助、甚至拯救退休人士。

 

iBond拯救退休人士

 

  這樣「二級制」,讓55歲以上的人多認購(例如可達5萬港元),一來讓他們更樂於認購(因為金額大一些,不那麼「濕碎」了),二來也可減少他們盲目投資。半退休人士/退休人士投資本來因為只想抵抗通脹,但可能因為不熟悉投資風險和沒途徑,而選擇錯誤的投資工具/產品 ; 結果是得不償失,損失了部分 (筆者接觸到是超過一半) 的退休金。

 

  本來只是想賺錢吃多一籠點心,但最後卻連開飯也有問題。在晚年損失一生其中非常重要之一的東西。筆者並非危言聳聽,只因為親眼見到不少真實例子,深感惋惜和為時已晚,愛莫能助。

 

  如政府能在未來的iBond多為較年長的投資者著想,是為德政,對各方都是好事,筆者絕對支持。

 

  希望投資者不要說買了iBond,如果到時股票大升,咪好蝕底,「畀政府害死!」。對不起,我不認同這說法,這類投資者只是過份貪心,輸打贏要。筆者相信大部分人不會這樣。

 

  下期談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的投資。

 

我的開心事

 

  (一)與久未碰面的「同鄉」親友吃了一頓舒暢的午飯。

 

  (二)公司的茶水間地板濕了,我與同事笑說,不用福爾摩斯來調查,我也知道一定是有人剛洗了手(因為洗手盤與放紙巾有一段距離),哈哈!

 

 

   (三)同事留下一棵植物,我放了一些新的泥土,很高興看到現在植物長得更好和長出新葉,希望她同樣發展更好。

 

  (四)過了一個非常充實的周六早上,與大覺福行中心開了一個早會,因為準備作其中一講者,接著去一講座,與投資者分享。

 

  (五)我輕踢兒子的屁股,大家玩得高興,兒子說應該是他踢我,我問為何。他說從前是父親踢兒子,現在是反過來!他是明知故「說」的,哈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膺「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四大獎項► 查看詳情

我要回應11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jutice發表於 2014-7-19 11:09 AM
  • #12
  • 致ET:以下為資料提供,並非促銷。

    基金名稱:東亞聯豐亞洲債卷及貨幣基金-H。
    手續費: 每十萬元港幣需1,250元,已包買賣。
    入場費不限,一般人每次都買港幣10萬或以上,否則無乜肉食。
    風險級別:4 (最高為5),故屬高風險。
    每月14日除淨,22日左右派息。
    價格浮動。
    年息約6厘。
    以上資料,可於Etnet基金的網頁搜尋,或與該銀行基金經理查詢。
    我再一強調:本人已止賺離場。

  • 引用 #8 ET 發表於 2014-7-17 06:43 PM

    回覆 jutice 基金買賣差價通常很大,買了年多就賺了6位數字很厲害。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7-18 10:06 AM
  • #11
  • 我於0.93全沽,微利可圖,現等候0.75-0.8再入。你的戰績如何?

  • 引用 #9 六十後男士 發表於 2014-7-17 07:48 PM

    回覆 jutice 你的555食了糊沒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twilliamhk發表於 2014-7-18 12:58 AM
  • #10
  • 回覆 #5 ET


    作者的二級制建議的確幾好,讓退休和接近退休嘅人的錢有個抗通脹又安全嘅方法。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4-7-17 06:43 PM
  • #8
  • 回覆 #7 jutice


    基金買賣差價通常很大,買了年多就賺了6位數字很厲害。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7-17 05:30 PM
  • #7
  • 多謝提醒。

    這隻基金的主要成份是投資房產債券,我也買了年多,於今年3月已止賺,也賺了6位數字的利息,稍後將伺機低吸一隻穩健的股票。

    至於朋友仍繼續保存此基金,基金價格仍續升。此基金一年的波幅約1元。

  • 引用 #6 ET 發表於 2014-7-17 05:02 PM

    回覆 jutice 年息6厘的基金相信不保本,當年迷債也只是年息5厘幾,小心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4-7-17 05:02 PM
  • #6
  • 回覆 #2 jutice


    年息6厘的基金相信不保本,當年迷債也只是年息5厘幾,小心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4-7-17 04:59 PM
  • #5
  • 半退休人士/退休人士分多一些iBond 也無可厚非。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yammiedwin發表於 2014-7-17 04:33 PM
  • #4
  • iBond 穩賺是穩賺,可是每人只抽到一手,好運的才兩三手,賺到都無肉食,不過總好過放在銀行存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wyd發表於 2014-7-17 01:16 PM
  • #3
  • 作者的建議讓我想起「雷曼事件」,大部分苦主都是但求穩穩陣陣抗通脹的食息一族,無奈一鋪清袋。

    其實政府責無旁貨 ,與其要保守的打工仔和退休人士把積蓄放在強積金計劃中的保本基金虧蝕,明益啲fund佬,不如提供多些iBond給他們認購。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7-17 10:38 AM
  • #2
  • 我很認同i-bond的保值功能,只是配額少,每人只抽到兩三手,有杯水車薪之感。如果像某些基金,可以無限量購入,又每月派息,便理想極了。

    我有一位退休朋友,在東亞銀行以2球買了一隻基金,年息6厘,每月派息萬多元,已很逍遙。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