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8/2011
金融市場一片恐慌 世界經濟正二次探底
要使全球經濟運行正常,一個不知道如何對貿易盈餘進行明智投資的國家就不該有貿易盈餘;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利潤的企業就不該有高額利潤;一個不知道如何理財的人就不該存錢。除非能夠明智投資,否則賺錢的能力對世界就是一種傷害。
由於通脹、資產通縮或違約,資金囤積者在這個十年將會遭受困難。這是過去20年資金積累的必然終點。
龐氏騙局
德國人抱怨希臘人是騙子,竄改賬本來借錢。中國抱怨美國欠債成癮。但是,孤掌難鳴。若非有人響應,希臘人和美國人是無法維持這些壞習慣的。
人類為了以後的安全或是不時之需而攢錢。但從整體來看,錢還是要花的。如果每個人都想攢錢,那麼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了。通過假設工作的人攢錢,退休的人花費積蓄,經濟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率讓這兩者達到了很好的平衡。這種模式正常運行的條件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管理其經濟的制度都是相同的。然而假設與現實大相徑庭。一些人攢錢的欲望要比其他人強烈得多。這種人通常會集中在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這些錢必須從這些民族或國家流動到其他民族或國家。否則,全球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
然而,如果資金從前者到後者的流動效率低下,也就是說後者沒有建立賺錢的能力,那麼危機就不可避免。因為人總是本性難移,所以危機總是在所難免。
從2000年到2010年,德國積累了1.64萬億歐元的貿易盈餘,中國為1.35萬億美元,日本為5120億美元。79%的德國貿易盈餘直接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由於中國對德國有貿易赤字,而對其他大多數歐盟國家都有貿易盈餘,因此,所有德國貿易盈餘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現在情況仍然如此。
德國累積的盈餘跟其他歐盟國家主權債務規模差不多。對於問題重重的歐盟各國,其來自國外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德國的累積盈餘。
歐元的發行在歐元區創立了一個新的貨幣環境。資本市場假設成員國經濟體不會違背1997年《穩定與增長條約》。市場在條約簽訂之前便做出如此假設,並使意大利和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利率降低到德國的水平。由於存在其貨幣貶值的預期,這些國家的利率原先都很高。進入歐元區以後,這種風險似乎已經消失了,因此降低利率是合理的。
儘管《穩定和增長條約》限制了財政赤字額,這些國家的私有部門還是可以繼續以高利率借錢。高利率使得借錢給它們的人就像消費者看到了大減價一樣。當歐元區經濟低迷之際,幾乎所有人都會違背赤字限制。借貸熱潮所引發的高需求,導致從德國進口商品。德國則通過銀行體係將盈餘轉移到借錢的國家。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只要德國相信其他國家最終會還錢,騙局就可以維持。而一旦市場信任感消失,騙局就無法再繼續。如果沒有歐元,這些國家不可能會借到這麼多錢,德國也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貿易盈餘。
德國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歐洲央行發行貨幣將損失貨幣化。這樣至少會將損失蔓延給歐元區的所有人。如果德國拒絕這麼做,那麼欠款所造成的大部分損失都將由德國承擔。德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會挽救歐元,他們也希望歐元能像德國馬克一樣堅挺,債務人最終也會還錢,但是最終,德國可能還是會選擇犧牲歐元。
到目前為止,德國一直是最大的貿易盈餘國。中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也相當可觀。德國的貿易盈餘主要通過循環回到其他歐盟成員國,而中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卻進入美國的國債市場,因為其貨幣與美元掛鉤,而不是歐元。這些國家貿易盈餘主要來自美國,所以其貿易盈餘要投回美國,以支持本國的匯率政策。
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對美國國債市場來說是有利的。市場不會像以前那樣向歐元區國家提供貸款。這些資金轉移到了國債市場。儘管美國的財政赤字比所有遭受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要高,國債收益率卻有所下降。因此,上述這些國家似乎比德國擁有更多財富。但是,這些國家和美國的動態關係,恰如德國和其他飽受債務危機所累的歐元區經濟體的關係。建立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宛如龐氏騙局。德國現在的命運可能是中國未來的寫照。
盈餘困境
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在國外明智投資,那麼它首先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餘,否則就會傷及自己和其他國家。首先,很可能在國內產生泡沫,因為貿易盈餘對貨幣供應會造成影響。其次,這會讓人們獲得傻錢,造成其他國家的泡沫。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做出過明智的投資。
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那麼儲蓄率高的國家最後會擁有另一個國家。但事實上,一個主權國家不可能由另一個主權國所擁有。主權國家總是可以通過將外企國有化和拖欠外債來解決問題。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永遠賺取較大貿易盈餘,那麼它並不聰明。所有為獲取貿易盈餘付出的努力最後都會化為烏有。
對外投資要取得很好的收益,前提是其所投資的國家經濟增長,並且不介意與外國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但是這兩種條件很少同時滿足。這也是長期貿易失衡會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
如果中國要維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的投資必須要推動美國經濟增長。但是投資於國債不會達到這一目的,因為政府支出效率沒有那麼高。中國應該進入美國股票市場,以獲得更多機會,維持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股市資金可以為公司所用,促進美國經濟增長。
否則,美國經濟蕭條不可避免地導致美聯儲印鈔量愈來愈大。儘管美國政府可以還清債務,投資者卻只會獲得貶值嚴重的美元。
貨幣不會停滯,需要流通。一群人或一個國家積攢下很多資金時,這些資金將通過再循環轉移到願意消費這些錢的人手中。積累的資金就成了白紙一張,只不過證明了前者是股東或者債權人。長期貿易盈餘會導致失敗的投資,通過泡沫來創造需求。
因此,如果有誰想儲存資金,前提是其必須是非常優秀的投資者。比如,巴菲特就有資格囤積大量的資金,因為其投資富有成果,通過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遠超過其投資回報。同理,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貿易盈餘,那就必須捫心自問,是否能像巴菲特一樣優秀。
患在不均
世界經濟正經歷二次探底。金融市場一片恐慌,造成2011年8月的市值減少了10萬億美元。許多權威人士必將提出許多方法,恢復世界經濟。但這些辦法肯定不會奏效,因其都在刺激需求的臨時增加。世界經濟的問題在於有錢人不想花錢,想花錢的人卻沒有錢,比如,貿易順差國和貿易逆差國,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現金充足的公司和無業工人。
世界上有很多錢,低利率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資金分配過於不均,世界經濟因此而無法正常運行。增加貨幣量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大部分經濟體中,企業現金充足,但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企業對未來預期悲觀,不願投資,其預期就將自我實現,因為高失業率會讓經濟持續衰弱。全球化加劇了收入不均。僅憑刺激政策是無法解決的。
陷入困境的全球經濟終將通過摧毀賬面財富並重新分配給大眾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這些方式主要包括違約、資產虧損、通貨膨脹或稅收。全球經濟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經歷相似的挑戰。各國都採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德國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美國則經歷了資產虧損和債務違約。
當前債務危機的後果是通脹和在未來幾年內出現負利率,同時資產價格將會保持不變或下降。隨著時間流逝,通脹會緩解債務人的壓力。在某個時間點上,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錢來消費。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會持續多久,可能需要十年。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財新網》。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