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11
央行橫行到幾時?
現在世界各國都發生了通貨膨脹。但是沒有一國的央行顯示出要遏制通脹的願望。盡管穩定物價才應當是央行的首要目標,但央行行長們卻把自己看成了超人,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
因為通貨膨脹的負面效應需要時間才能顯現和進一步擴散,所以通常會被大家忽視。現在,各國央行忙於處理許多問題,卻忽略了通貨膨脹。這也是為甚麼通脹通常會持續惡化一段時間的原因。
的確,通脹就是這個十年的主題。只有當目前這代央行行長下台後,情況才會發生改變。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實際利率均為負。這可能是歷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恐懼心理正在推動,把流動性轉化成通脹避險商品和貴金屬。前者更推動了將寬松貨幣政策轉換成通脹的過程。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趨勢很可能仍然會繼續。
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通脹就是一個推動因素。工資必須反映生活成本。因此,工資價格螺旋上漲的現像在新興經濟體已經發生了。這種趨勢因為中國等主要國家勞動力的短缺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這就是為甚麼全球貿易價格近幾十年來第一次出現上漲的原因,並且這種趨勢只會越發惡化。
看一下各國的情況:通脹無處不在,並且仍不斷在加劇。
可疑的政策意圖
所有的政府和銀行都表示自己非常關注通脹問題。但是,迄今為止他們的行為讓人們對他們的行為深表懷疑。
美聯儲官員正在討論十年前伯南克一篇觀點模糊的文章。文章認為,由於石油危機,央行不應該通過提高利率來降低通脹。這種觀點認為加息將會導致經濟衰退和減薪。盡管人們可能因更低的價格而獲益,但是他們的工資也會大幅減少。兩方面會相互抵消。
這種理論提起來很合理,但是有很多問題。首先,這種理論試圖將目前的高油價描述成石油危機,也就是說它總有一天會消失。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印度等這些國家的需求導致石油的重新定價,也就是說,價格不久之後就會停止上漲。
在現實中,石油價格的暴漲更多是因為美聯儲的政策而不是新興市場的需求造成的。油價暴漲就是從美聯儲開始討論量化寬松政策開始的。這種增加的幅度很難歸咎於需求的變化。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通脹預期是最主要的推動力。如果是這樣的話,伯南克理論根本就不應該在這裏應用。人們用這些理論來轉移注意力,使其聽任通脹上漲而不加息的行為合理化。
誠然,新興市場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勁。這一因素會逐步轉化成價格,應該不會很快顯現。每當資產價格迅速變動,即使有很好的理論來解釋,通常流動性都是真正的推動力。
就現在的石油市場來說,也不全是投機行為。如果美聯儲繼續其政策,通脹就會大幅提高總體價格水平,最終使得當前的油價受到支持。因此,幾個月前買入石油的人已經成功對衝了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通脹。
美聯儲官員和其市場上的擁護者想出來這種強詞奪理的理論來解釋其政策是可悲的。這顯示了美聯儲是多麼黔驢技窮。
全球通脹另外一個不確定因素,是日本央行將會如何解決日本重建費用的問題。日本政府的債務已經達到了GDP的225%,並且目前每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9%。重建費用可能會超過GDP的10%,很難想像日本政府如何才能像以前一樣借錢來付賬單。
日本央行可能會以類似的數量來購買政府債券,以此支持日本政府債券市場,也就是占GDP10%的量化寬松項目。以絕對量算,這和美聯儲的二次量化寬松政策規模差不多。當全球金融市場意識到這一點後,可能會再次大幅推高商品價格。
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一直在提高利率。但是,經過了一年的緊縮後,他們還沒有縮小負的實際利率。除非他們能大幅提高緊縮的力度(而這似乎不大可能),否則目前的形式不可能改變。
盡管目前各國通脹和負實際利率泛濫,但是沒有任何政府在努力改變這種趨勢。目前的情況可能更加惡化。
政策靈活性空間收縮
全球經濟面臨著金融危機遺留的高債務問題、目前的高財政赤字存量問題和未來老齡化造成的成本高漲問題。
不經歷痛苦就不可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從格林斯潘開始,央行行長們就習慣致力於讓所有人都滿意。現在這是不可能的了。這就是為甚麼央行行長們的行為就像是被卡車大燈嚇傻了的麋鹿。
上一場財政危機是一場債務危機,也就是債務太多了。盡管政府對金融機構進行了救助,債務水平還是沒有下降。各經濟體還要有幾年的時間才能等到債務水平正常化。央行通常會等著經濟的強勁復蘇再來解決通脹問題。他們可能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全球經濟確實已經到達頂峰,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大幅提高利率。
龐大的財政赤字和高債務存量已開始引發公眾的信心危機。這引起了市場和政治的反應。美國財政政策大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標准普爾剛剛調低了對美國政府債券的前景評級。市場普遍預計希腊將會很快破產。對債務的主要擔憂源自擔心需求緊縮。財政收縮時央行也要同時采取緊縮政策是非常困難的。
經濟學家們往往忽視資產負債表,而只關注本期生產最大化,因為他們相信資產負債表的問題會在增長中解決。這種想法在現在已經不可能有用了。“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普遍開始退休,在發達國家尤為明顯。這增加了養老金成本,削減了增長潛力。
這種組合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財政負擔。如果不盡快采取大規模行動,大多數發達國家將走向破產。不發生技術破產的代價就是通貨膨脹。這與破產一樣,向債權人支付貶值的貨幣。恐怕這將是未來最可能出現的情況。
扮演上帝的弊端
世界現在很多麻煩都起源於格林斯潘。他通過降低預期和豐富的流動性操縱資產市場,管理了美國經濟,從更廣泛的範圍來說,管理了世界經濟。在他在美聯儲掌權的18年時間裏,世界經歷了IT支持下的全球化熱潮,盡管貨幣迅速增長,但是通脹率維持了較低水平。因此,他不必擔心他愚蠢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危機爆發時,格林斯潘可以通過資產市場的通貨膨脹復蘇經濟。資產參與者都相信自己能點石成金。由此產生的財富效應將會放大需求。他讓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容易,所有其他的央行行長也都希望這麼做。但是,在面具之下,每個周期債務與收入相比都會大幅增加。格林斯潘領導下的奇跡只是一個債務泡沫。
我十年前就看到了格林斯潘的所作所為,經常寫文章來進行討論。我不確定他是故意這麼做還是愚蠢而已。他在退休後曾說過他是真的一無所知。他真的沒有看到通過財富效應管理經濟會造成的問題。
格林斯潘的真正問題是,為甚麼體系會把他推到了頂端?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揭示美國過去20年更多的經濟歷史。格林斯潘沒有創造歷史,而是既得利益造就了他。
伯南克顯然不是格林斯潘。他遠比格林斯潘聰明。我懷疑他在政治和智力上都不誠實。他肯定知道他所引用的很多理論只不過證明了他的做法是多麼荒謬。美聯儲最近為處理危機而進行的貸款工程表明,美聯儲只是美國裙帶資本主義的一個大機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很多美國人都在抱怨裙帶資本主義。現在,看看美國。2008年危機爆發時,美聯儲救助了這麼多應該去坐牢的人。美國的這種墮落是很可悲的。
另一種解釋是,他正在同中國打一場會贏的比賽,也就是說,他是愛國的。中國的貨幣政策放大了美聯儲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為中國的貨幣是和美元掛鉤的。在這樣一種動態變化中,中國的通脹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在美國通脹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之前,中國經濟可能提前硬著陸。中國經濟的硬著陸可以降低商品價格和美國的通脹壓力。因此,只要中國不能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美聯儲的政策就會持續下去。
但是,即使中國出現了硬著陸,中國經濟幾年之後就能很快恢復。而美國不可能這麼快就解決自己的問題。美聯儲的政策只不過是爭取一下時間罷了。
我擔心,美聯儲的政策主要是為了幫助那些債務纏身的既得利益集團。負實際利率假以時日將會拯救他們。可悲的事實是,這種人很多都應該進監獄,而不是受到救助。美國真的需要一場革命。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財新網》。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