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2019
以獎金誘因去催谷籌款,可以嗎?
上星期,在街上有些小朋友賣旗籌款。一個小小人仔,揹著錢袋,手上可還拿著貼紙旗,在媽媽陪同下在街頭巷尾叫賣,我特意走去買,把錢塞進錢袋,他愉快的說了聲多謝。
據說,以色列的高中生每年在特定時間,為不同目的而逐家逐戶,敲門募款,有時癌病研究,有的救助殘障兒童等。
一年,有兩位經濟學家做了一項實驗。
他們把學生分3組,他們向第1組的學生,說了一些慷慨激昂的話,告訴他們這個籌款的重要性,然後就讓他們出發。
至於第2和第3組也一樣,聽了一樣的講話,但不同的是,他們會有獎金。獎金多少視乎他們籌到多少錢而決定;第2組是1%,第3組是10%。而且獎金不是從別人捐款中扣除,而是其他地方。
究竟哪一組學生籌到最多錢呢?
理論上,有獎金作誘因應該會有一定吸引力。對,可以得到10%獎金的第3組,成績比只有1%獎金的第2組高許多,超過40%。
但叫人意外的,沒有獎金的第1組,成績最好。他們籌到的錢,比可以拿1%獎金第2組多55%;即使比可以拿10%獎金第3組,也多9%。有奬金的學生籌回來的錢,竟然低於沒有獎金的學生。
這項實驗證明獎金誘因畢竟有用,得到10%獎金的第3組學生,籌款遠高於只能得到1%獎金的第2組,說明獎金多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經濟學家認為用獎金去年激勵別人,要不就「付得夠多」,否則就「乾脆一點都不要給」。因為錢付得夠多,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但有趣的是:為甚麼兩組都有獎金吸引的學生,竟然輸了給沒有獎金的第1組學生呢?
為有需要的團體籌款,是一件好事;給獎金予學生,卻改變了事件的性質。逐家逐戶籌款,不再是志願活動,變成賺取佣金。獎金誘因將有意義的公益活動,變為賺錢的工作。
一年,在街上有人向我宣傳一個慈善團體的籌款時,起初我還以為他們是義工,所以即使已經多年持續每月捐款,也立刻增加捐款金額。後來,當我知道這些人,只是收取佣金的營業員時,我不但沒有停下來聽他們解說,而且以後我亦不會增加對這些慈善團體的捐款了。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