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16
扶貧要多元 助基層增值
當新一屆立法會仍在擾攘個別議員的宣誓是否有效、程序有否失當時,社會貧窮狀況並未有改善,公眾與其看政治騷,不如再切實關注一下香港貧窮問題。
政府扶貧,最重要是協助貧窮人士提升競爭力,只派錢無助解決根本問題。
貧窮問題以至貧富懸殊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而是全世界都有的老舊問題。自從全球跟隨美國一起「量化寬鬆」以來,用錢搵錢的投資機會無疑多了,也造就了不少有錢人更有錢,富者愈富,而貧者則愈貧;貧富懸殊的差距愈大,令人有「發達容易,搵食艱難」之嘆。
有研究曾指全球1%的人所擁有的,已相等於另外99%人財富的總和。以香港為例,根據《福布斯》(Forbe)今年8月的數字,全港首18名最富有的人,其總資產1.38萬億港元,剛好便等於截至今年6月,港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即是在外匯基金資產負債表中的「財政儲備帳+累計盈餘」總額!
樂施會在本周初發表的《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11-2015年》直指「貧窮源於不公平」,但是否把本地富人的財富直接派予窮人就是公平?當然不是。「不公平」在很多人心中可能只是一個情緒化的判斷。
該《報告》指全港最富裕的10%家庭,其每月入息中位數是最貧窮10%家庭的28.6倍,他們1個月收入相等於這些貧窮家庭2.4年的收入,貧富懸殊的情況比5年前更為嚴重。《報告》又指本地貧窮戶高達46萬,貧富人口超過115萬人,即全港每6.4人中,就有1人是窮人;而長者中,更是每3名長者便有1人貧窮,情況就更為嚴重。今時香港仍有一定的財政能力,政府必須認真去支援貧苦大眾。
46萬貧窮戶中,有18萬戶為「在職貧窮」,他們的供養壓力也沉重,政府必須盡快檢討最近的「低收入家庭津貼計劃」,才可真正鼓勵這些家庭繼續自食其力,尤其是要定期檢視最低工資,不能讓申領綜援的金額還多於努力工作所得的工資這類情況出現,而「低津」是否「到位」也還有很多具體細節要跟進,例如申請手續及所需資料是否需要簡化?相關工作的人手及辦公時間是否足夠?甚至宣傳推廣是否也無效等,都應立即檢討。
至於長者貧窮,除樂施會提出的強積金對沖機制、「衰仔紙」(《不供養父母證明書》)等會間接令到長者生活無着落外,社會是時候要全面討論,並改變「長者都是無生產力,單取福利」這過時的觀念。60歲退休,65歲或70歲就要「被」老有所養?這並不適用於所有長者,反而鼓勵老有所為,真正釋放長者生產力,透過社企,像銀杏館一類的營運,不但可讓長者貢獻社群,同時也增加他們的自信,可謂雙贏。當然,有需要的長者仍需要幫助,留意是幫助而不是施捨、可憐,要讓他們晚年過有尊嚴的生活,不單是人道,還是社會應有之義,但若要在供養年老人口與加重年輕一代負擔之間衡量,就要視政府的智慧與政策,只要濟貧不變成「齊」貧,便應一直做到政府能力不濟為止。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