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2010
「造飯碗」比「找飯碗」更難
一年前,號稱中國最長賽制、以服飾、禮品為特色的「創YE!小店 」大學生創業見習大賽在上海「流行線服飾禮品廣場曹楊店」拉開了帷幕,7月15日經考評終於決出了名次,160名參賽選手50人堅持到了終點,其中31名創業大學生選擇繼續開店。據說:大賽的創業成功率遠超全國平均數據,普陀區青聯考慮複製並推廣這個模式。
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一直是困擾中國社會的大問題。「十二五」期間,全國每年城鎮勞動力供給將達到2500萬人,而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是900萬,另有自然減員300萬,因此每年新增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數量達到1300萬人。而過去十年,中國大學生入學人數增長了5倍,碩士研究生增長了6倍,博士研究生增長了3.5倍。2009年高校畢業生數量611萬,預計2011年將達到 643 萬,2015 年更高達691萬。其實高校擴招和讀研人數的倍增,也只是推遲而並非減少勞動力巿場供應,青年求職的比例將愈來愈高。
一項對50萬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由於存在因「背景」、「人脈」關係所產生的「就業歧視」,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飯碗」,懷揣遠大夢想的高校畢業生,可選擇「造飯碗」,走自行創業之路。但是讀書不同經商,在競爭的環境裏生存談何容易! 雖然說創業者的學歷高低,不是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除了要有夢想和決心,專業知識及資金缺一不可,還得具備營商經驗、營運技巧、方式管理和財務及銷售網絡。主觀上,由於家長過於呵護,不少大學生自視過高,眼高手低,別說吃苦耐勞了,甚至連基本的守時都做不到,又怎能適應巿場經濟的競爭環境呢?!
說句公道話,為了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國家不僅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地方政府還實施鼓勵大學生創業政策和各項引領計畫,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貸款。但根據教育資料公司麥可思的調查,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為1%,按照畢業人數600萬的規模,中國每年大學生有6萬人自主創業,然而,最後能夠堅持下去的大學生企業只是少數,很多大學生創業因為離市場太遠,根本活不下來。
大學生創業失敗原因何在?两則外國機構的報告雖然不甚全面,但同樣發人深省:麥肯錫研究報告稱,中國每年新培養出約160萬名工程師,是美國的9倍,然而只有約16萬人,即十分之一具備為跨國公司工作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蓋洛普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工作的程度只能達到70%。而從對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調研看,60%的被調查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崗工作,實際知識的應用率不足40%,30%的被調查大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很遠,還有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陳舊,反映知識傳授與市場脫節的中國的高教制度值得深刻檢討。
當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問題,其實是社會問題的一部份,並非短期內一蹴而就能夠解決,也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機能改善和社會各界的配合。但是如果國家的高等教育能與產業聯繫在一起,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能轉化成市場的真實需求,學生掌握第一手實踐經驗和必備知識就較容易,而創業成功的機率將大得多。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