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12
也談學院「升Level」
今年是我國中東部地區高校設置申報年,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體育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電力學院有意抓住機會「更名」為大學,由於社會輿論貶褒不一,自然又成為熱門話題。
有人認為高校改名大可不必,理據是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兩百多年來從未改過校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培養超過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不影響它作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地位。
但是面對現實,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學院申請「更名」需達到「具有較強的教學、科學研究力量,較高的教學、科學研究水準和相應規模,能夠實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須設有三個以上國家規定的學科門類為主要學科」的條件。另外依足我國高等教育法規,更名高校的師資隊伍、校園規模必須符合:「學院需正教授50名以上,校區佔地500畝以上;大學則需正教授100名以上,校區佔地800畝以上」要求,當上海幾所冠以學院的著名高校完全具備上述硬性指標條件又維持各自專業特長之時,申請更名大學也可謂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按照現行高教政策的「遊戲規則」辦事而已,無可厚非。
問題是我國的高教制度的「等級制」和硬性指標,在教育產業化、高校市場化的條件下容易滋長不良傾向。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高校曾先後出現合併潮、更名潮,當時的幾種不良傾向令人記憶猶新:一是校名「升級」,專科升本科,學院改大學;二是「去專業化」,校名去掉紡織、冶金、船舶等原有專業名稱,以顯示其綜合實力;三是「地域模糊」,院校冠以大地域或名城概念。不排除有地方院校在利益驅動下,為達「升格」指標而弄虛作假,學校升格,教師升級,盲目增系擴招,教學品質沒有改善,科研水平沒有同步提高,即使校名「升級」亦沒有實際意義,更嚴重的是誤人子弟。
雖然說全國現有約3000所高校中,有「大學」之名的僅300餘所,增設大學是勢在必行,但必須建立在我國高教事業有長足發展的基礎上,大學也不是愈多愈好。另一方面,由於近年高校擴招,再擴招,畢業大學生如「雨後春筍」,從目前的社會需求看,需要大學生入職的崗位,已「人滿為患」,甚至大學畢業後在幹持中學文憑也能幹的話,但是有些技術崗位則有活沒人幹或不願幹。
冷靜反思,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客觀存在大學,學院和專科學校的「等級制」,理想的格局,應該在各個層面、各個類型都能辦出一流的特色學校。評價一所高校,不僅要注重其外在硬件建設,更為關鍵的是其內涵建設。不是看它的校名而是看它有沒有辦學特色,看它能否出教育成果、出行業需要的人材。因此政府不能僅以大專,學院,大學的「等級制」決定資金或資源的分配,而需要有鼓勵辦好不同層次學校的激勵政策,才容易做到高校規模不一定大,教學一定要好,學生的素質才符合社會需求。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