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2012
名校招生考「上海閒話」
上海學生的學習負擔很重,除了學業而外,課外補習還包括「琴棋書畫」、奧數和芭蕾舞。如此「拼搏」,無非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出人頭地,成「人中龍鳯」。但是準備再周全,仍難免有「被人疏忽的角落」。上海外國語學校附小招收小學生時,入學面試考地方語言「上海閒話」,意外之舉令各位父母大呼要吃「驚風散」。
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增加國民凝聚力,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四十年,申城亦已普及普通話,顯示了上海的開放與活力。但是新問題又來了,方言區域日漸縮小,出現「上海閒話」〈即滬語〉「年輕人講不好,學生幼童不會講」的尷尬局面。
最近,上海社科院一項調查顯示,普通話為上海中小學生的日常習慣用語,上海本地出生的學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會說上海話,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用上海話順暢交流。青少年學生一開口,講三句「上海閒話」就要帶出一句國語,而且上海話發音「洋涇浜」,把「我」講成「無」,「外婆」叫「阿婆」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遇到上海話不會講時干脆以英語單詞替代,連普通話都省了。
方言,是我國地域分支語言,記錄、保存、傳播著地域優秀文化,蘊藏著深厚的文學價值。方言豐富的詞彙貼近生活,更自然地為一個地區提供人們交流和交往服務。方言既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也是一個人與故鄉連系的情感紐帶。不論你走到天涯海角,聽到鄉音,就倍感親切,增加相互信任度;即使到了異地他鄉,學習外省方言,亦更容易融入當地社會而受到歡迎。用語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別的東西無法替代,故是一筆重要的非物質財富。
在人口流動極其頻繁的上海,如何保護和傳承方言「上海閒話」,已經引起上海各界的重視:為了推廣「上海閒話」,有關部門和熱心人士編輯《上海話辭典》、舉辦上海兒童歌謠音樂會、組織滬劇票友沙龍,甚至在中小學開辦滬語學習班等。五月底更啟動了網路視頻大賽「小八臘子講上海閒話」〈上海話,譯意是「小朋友講滬語」〉,鼓勵不同年級組的參賽者使用滬語旁白,自行創作並拍攝滬語的DV視頻作品上傳至專門網頁,引導滬語走進小朋友的生活;電台、電視台等媒體,開設專門的頻道或欄目,用「上海閒話」播報新聞和氣象……,相信持之以恆,「上海閒話」的保護和推廣必見成效。
城巿是多元化的社會,城巿文化中應有方言的一片天空。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會說民族共同語,以方便在正式的場合和跨地區交際和交往的場合使用普通話,但並不是排斥在非正式場合或某個地域內講方言,在民間較自然地發揮日常交流的功能。
換言之,正因為中國擁有數十個民族,產生數十種不同的語言,中華民族的文化才顯得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因此決不能因噎廢食,在推廣普通話工作過程中,忽略了地方方言的保護和傳承。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