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2020
科技變奏:從健身室到媒體藝術
農曆新年過後,大街小巷本該一片喜氣洋洋、生氣勃勃的氣氛。可是,一場突襲的新冠病疫讓香港人陷入恐慌之中,「身體健康」這句平常的祝福語格外顯得意義重大。
在疫情瀰漫的情況下,不論是上班、上學,抑或是做運動均大受影響。可幸的是隨著科技發展,上班族可在家中透過視像進行會議,學生亦可透過網上平台上課。至於近日提倡多做運動,則令筆者想起近年非常流行,將室內單車(spinning)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新興運動。
圖片來源:Pure Fitness官方網站
這種虛擬運動在彷如電影院的健身教室內進行。參加者坐在固定的健身單車上,面向大螢幕的冰川和峽谷等虛擬實景,在強勁的背景音樂下模擬戶外,豐富運動者的體驗。
有趣的是,這項極受歐美明星追捧的虛擬實景健身單車運動與著名居港澳洲藝術家邵志飛(Jeffrey Shaw)教授早在80年代末所創作的一件媒體藝術作品非常相似。邵教授自2010年起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及互動媒體與電算應用中心總監,現在很多活躍的媒體藝術家均是邵教授的學生。有「媒體藝術先鋒」美譽的邵教授在長達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打破當代藝術的邊界,創作出多件經典的、結合現實和數碼科技的互動體驗作品。
The Legible City (1989), Jeffrey Shaw
圖片來源:Jeffrey Shaw官方網站
筆者於奧沙畫廊親身體驗邵志飛教授作品 The Legible City
前述邵教授的媒體藝術作品是名為The Legible City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於1989年首次在德國展出。作品的形式與室內單車相似,令觀者有置身其景的感覺,不同的只是觀者所凝視的是以文字及句子呈現的美國曼克頓區虛擬街景。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文字和句子,其實隱藏著八個人的獨白──當中包括著名美國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現任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前紐約市市長Edward I. Koch,也有寂寂無名的的士司機、導遊、甚至是騙子。觀者在過程中改變腳下單車的速度和方向,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閱讀體驗。邵教授的作品讓我們看到科技和藝術的有趣結合,以及這有趣結合所帶來的特別觀賞經驗。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面對全球藝術界及觀眾對嶄新觀展經驗的渴求,藝術家和策展人如何在藝術創作和展覽中進一步運用新科技,將會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樂見翻新後重開的香港藝術館在這方面作出嘗試──例如位於名為「別館」的新展廳,設有多媒體展覽「自在風景」(The Breath of Landscape)。該展覽邀請了多位本地藝術家及建築師從香港的角度出發,創作互動多媒體作品,深刻反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作品令人難忘。我們期待日後在香港不同的展覽及藝術活動中,看到更多精彩的例子。
*WYSIWYG- Jeffrey Shaw個人展覽:奧沙畫廊(Osage Gallery HK),地址:觀塘興業街20號聯合興業大廈4樓,展覽日期:13-11-2019 至25-04-2020, http://osagegallery.com/
*《自在風景》展覽:香港藝術館別館(下) 及戶外藝術走廊,地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展覽日期:現時至30-09-2020, https://hk.art.museum/zh_TW/web/ma/exhibitions-and-events/the-breath-of-landscape.html
(以上展覽受疫情影響暫時停止開放,詳細資料請以官方發放消息為準)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