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2018
破除「明日大嶼」四大迷思
特首於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倡議於香港中部水域範圍填海1700公頃,以創造新土地,用於發展住宅、商業,及擴展現有基建。政府期望是項長遠發展規劃能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我們樂見政府的建議與我們早前倡議的「強化東大嶼計劃」相似。
不過,自建議提出兩個多月至今,坊間皆有不少質疑和反對聲音,其中不乏表面看似合理的觀點。本文整理了坊間有關「明日大嶼」的四大迷思,並客觀分析、闡述事實,以期幫助讀者了解問題本質。
觀點一:造人工島成本高昂,會掏空香港財政儲備,是倒錢落海
分析:要留意的是,造人工島是一項長期工程,建造成本會逐年分攤。另一方面,造島亦是一項長遠投資,可以為香港帶來珍貴的土地資產。人工島上的新增土地除了可以帶來直接賣地收入,亦會帶動商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從而在為政府增加稅收之餘,推動香港社會整體繁榮,讓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市民皆能發揮所長。所以「明日大嶼」不但不是「倒錢落海」,反而是「倒沙成金」。
回想90年代,香港發展玫瑰園計劃,興建赤臘角機場、青馬大橋、西九龍、西隧等等十項基建,當時亦有很多人質疑發展成本過高,難以負擔。但如果沒有上述大手筆、有膽識的基建工程,如今的香港還會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嗎?
觀點二:打風時會有湧浪衝擊香港,加上未來氣候變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增加人工島面對的風險
分析:首先,人工島選址位於香港中部水域,這裏自古為天然避風良港,因東邊有香港島做天然屏障,南邊有擔桿列島保護,打風時由香港東南部來的湧浪到中部水域時,威力已大大減弱。
退一步講,氣候變化不但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亦會使熱帶氣旋和山泥傾瀉等更頻繁地肆虐本港,這是全港各區都要面臨的挑戰。不論是居住在海邊、內陸,甚至是山上,都需要面對不同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以克服大自然的挑戰。在這一點上,新技術必定比舊技術有所進步,而全新的人工島正好給我們一個應用前沿工程技術的機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觀點三:香港沒有造人工島的經驗,近岸填海是更好的選擇
分析:其實香港並非沒有造人工島的經驗。90年代興建的赤臘角機場便是一個成功案例。赤臘角機場與「明日大嶼」情況相似,未與大嶼山連成一片。如此設計都是基於環保考慮:相比近岸填海,人工島可以更好地保護和維持原有海岸線和沿岸生態。
在面積上,要找到類似人工島規模大小的近岸填海選址十分困難。另外,與近岸填海相比,人工島與現有社區保持緩衝距離,亦不會增加對現有交通基建的負荷。相反,因「明日大嶼」配套發展包括幾條新的交通幹線,可以幫助紓緩現有道路的壓力。
觀點四:填海需從別處進口天然砂或機砂,網上有資料指出天然砂開採或機砂生產都會對所在地區的環境造成破壞,使用機砂填海亦會污染香港本地水質?
分析:網上盛傳的內地因非法採砂造成環境破壞的影片,所採砂實為淡水砂。淡水砂資源有限、用途廣泛但價格昂貴,在香港近期的填海工程中並未作填料使用。
香港近期的填海工程主要使用機砂作填料,而機砂生產技術亦隨時代不斷發展。一些最新研發的技術可免除傳統洗砂步驟,大大減少對制砂地水源的污染。本地方面,香港政府亦對填海用砂中細微顆粒含量有嚴格要求,可避免填海工程對本地水質的破壞。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