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16
土地需求與人口增長:由義教談起
幾個月前,筆者參加了陳葒校長創辦的「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成為其中一員義師,而「補習天地」亦很快為筆者配對了一名中四學生。該計劃已有超過1萬名學生登記,成功配對個案也有逾8,000宗。這麼多補習個案,「補習天地」當然不可能自行租用足夠地方供義師與學生上課,加上所有補習都需在公眾地方進行,因此地點通常都是連鎖快餐店或咖啡店等。
筆者選了周六在長沙灣一間連鎖快餐店補習。本來,選周六上午是因為部分打工仔不用上班,即使到午膳時間人流也應較少;但臨近課堂尾段,雖然餐店還有一定空位,但已明顯較熱鬧。有一位食客坐到我們那一桌,似乎對有人使用餐店位子上課有所不滿,徑自埋怨「溫習應該到圖書館」等等。首次義補便遇上這類事件,也為筆者開了眼界。
誠然,餐廳不是慈善團體。幫補家計也好,義務工作也罷,快餐店都非為補習而設(雖然筆者也有順道光顧,但也必須承認吃一個早餐正常而言不需1.5小時);再者,食客付了錢,理應有空間享用食物。這些筆者都絕無異議。
所以,筆者反思的反而是別的議題。10月底,政府發表《香港2030+》的長遠策略規劃諮詢文件。筆者參與了政府舉辦的公眾論壇,發覺坊間有不少意見認為,由於統計處推算本港人口將於2044年後見頂回落,我們不需要發展那麼多土地。但問題是,土地需求,真的就只由人口增長推動嗎?
就以「補習天地」為例,若果今天計劃中的1萬個登記學生全都成功配對,而這些師生在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一起上課,要多少空間?假設一對師生需要30平方呎的地方,那便是30萬平方呎的空間。作為比較:IFC第一期商場是18萬呎、屯門V City是30萬呎、K-11是34萬呎。更宏觀而言,過去六年,全港的零售總額上升了73%,但同期零售商業空間只增加3大百分點,即每年平均約60萬平方呎——實在難怪全港的商場、商舖都「越來越迫」!
換言之,單是一個慈善團體的一個義務補習項目,所需空間已經相當於一個中型規模的商場,或是過去幾年平均新增商業空間的一半。但單是「補習天地」,也有好幾個重點義教項目如學前訓練班、課外興趣班等;對陳校長而言,空間相信是「多多益善」!
筆者深信,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學生,絕不止1萬個;有心成為義師的,也不止1萬人;更不用說香港還有大量慈善團體、社福機構,都在努力不懈地為他們照顧的群體服務。問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以支持這些善舉?展望未來,香港65歲以上長者人數將由今天的117萬,在20年內增加超過一倍到227萬。撇開今天我們的公立醫院長期爆滿,人口老化下需求更增;這200多萬長者,當中或有人需要社會服務支援,也有人希望在退休後做義工,我們長遠的土地供應規劃,是否有考慮這些需要?
又例如,文章上線的當天,團結香港基金亦剛發表了題為《投資拓願景 盛齡展姿彩》關於老齡化社會的公共政策研究報告。我們建議「醫社合一」,用「便利店」模式,以大型醫院為中心,把長者部分醫療服務由醫管局門診部轉移到地區的長者中心。而要達到效果,除了政策配合,當中難免牽涉到長者中心的擴充、改建或重置等,還是需要更多土地和空間配合。
講到底,土地不是萬能,但缺地就萬事不行!簡單地把「土地需求」和「人口增長」掛勾,以為人口增長放緩便不用土地供應配合,肯定會忽略大量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即使人口零增長,若我們希望人人「住大啲」、改善生活環境、應對人口老化、以至支援弱勢社群,通通都需要土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