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5
名校校董攜兒慈善行 關愛不如親體驗
國際英文幼稚園(St. Catherine's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校董及國際英文幼兒園校監陳以蘭(Tina),與其11歲的兒子甄祖華(Joshua),長期參與不同機構舉辦的慈善活動,更常鼓勵更多身邊人一同參與。言傳關愛,總不及讓孩子親身感受、實踐來得深刻。
Tina與Joshua母子倆,今年是第三次參與赤腳行,認為活動既有意義,又可以挑戰自己。
去年復活節Tina一家人去了柬埔寨,為當地不同的志願機構、孤兒院等服務,也親身到村落派發物資。Joshua是首次到訪柬埔寨,自言對孤兒院印象最深刻。「那裏的小朋友把我當作他們的兄弟般,他們八個人住一間很擠迫的房間,生活物資有限,但也可以很開心,令我想到自己應更樂觀一點,學習他們面對困境時的態度,在生活上不要遇到少許困難便看作是很大的失敗,要勇於面對,不要輕言放棄。」
學校推動善行
Joshua於去年復活節首次到柬埔寨參與服務。
Tina不諱言,香港的生活圈子小,小朋友可接觸的層面不多,「我們連續參與了三年宣明會的赤腳行,有不同的得著及感受。活動當天只需要在平路及草地赤腳步行半小時,但有些地方的孩子,卻要在山區赤腳來回一、兩小時返學放學,仍堅持不懈。」
Tina去年在校內推動此慈善行,動員了百多人參與。她強調學校除注重培養小朋友的學習與技能,更重要是品德,老師每年都會螺旋式教導關愛主題,並放在課程內增加凝聚力。「如幼兒預備班會學習尊重及愛護自己;幼兒班有愛心小天使活動,學習愛護自己及家人;到K2的愛心關愛周,會延展到社區;K3則由社區到世界……我們也會給予機會小朋友實踐,如迎新周會讓高班小朋友親親學弟學妹,關顧問候他們。」
改變生活習慣
Tina與Joshua於柬埔寨的志願機構派發物資。
今年高班的關愛主題,在老師與小朋友商討下,不同班別有不同焦點,當中有關顧不同種族、關顧社區、獨居長者及行動不便的人士。有幾位老師曾參與赤腳行,在課堂內與小朋友分享非洲的點滴,於是同學們決定用膠樽做拖鞋,再試穿行走、用環保紙做茅屋,也一同製作濾水器;另一位老師則用道路作主題:道路除了可用作交通運輸,也可進行慈善活動,班上有小朋友曾參與赤腳行,也會邀請他向同學分享……老師在教學上的發揮,其實也是活動的另一延伸。」
Joshua自言參與赤腳行有不少啟發,「其中一個工作坊要載水步行十米,我們看到水不斷濺出覺得很難,但當地人卻要走一、兩個小時去取水,水源也不乾淨,令我體驗到水很珍貴,不應浪費。以前常會浸浴,現在則會淋浴,洗手時塗肥皂也會先關水喉。」Tina笑言自己也會跟他學習,且不是只實行一、兩次,已成為一家人的生活習慣。
Joshua續稱:「我覺得赤腳行車路會較行人路舒服,與朋友邊行邊談,把焦點轉移到談話上,便不會想沒鞋穿會弄痛雙腳,到了草地還一起碌下小山坡。」媽媽不忘讚賞及鼓勵他,「人生的道路是同樣道理,也有順境、逆境,即使遇上逆境,也可把焦點放在開心的事情上。」
數算生活恩典
Joshua表示非洲小朋友每天要打水,喝的也只有黃泥水,因而領略到清潔的食水非常珍貴。
Tina也把關愛、感恩的文化融入生活中,自Joshua幼年時已教他數算生活恩典,在生活物質上也會有所規限。「他在家族中最年幼,個個也寵他,因此一直提醒家人不要給予太多,他不介意接收親友的二手衣服,既環保又可物盡其用。物質上的東西現在有不等於將來也必定有,我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教導:人要懂得能屈能伸,不要習慣了生活優裕,便以為這就是自己最低的極限。」
Joshua不諱言,同學們都有手機,甚至年年換新款,但他至今仍沒有自己的手機,需要時也只是使用媽媽的舊款手機,「有時也想媽媽送一部給我,但要是不可以也沒所謂,遲些再問過。」
轉載自: 晴報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