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15
聽故事製臘腸 建立閱讀樂趣
為了迎合新年,有機構一邊講有關食物的故事,一邊製作應節賀年食品。不太愛吃臘腸的小朋友們,卻對製作過程甚有興趣,搓搓捏捏的便弄成像樣的東西,從中感到原來「東西」就是那麼簡單。孩子若能投入,都有發現能力感的可能。
小朋友愛動手去製作食物,投入去學就容易建立能力感,主動學習。(左為曹汶慧及家長,右為蔣承謙及家長)
看到桌上已準備妥當的免治豬肉和製作臘腸用的腸衣,五歲的蔣承謙已急不及待的把豬肉推進腸衣。已是第二次製作臘腸的他,像師傅一樣熟手,自信滿滿的看著媽媽把漏斗塞進腸衣口,好把軟軟的豬肉能順利向內推進。製臘腸的秘訣是切莫急進,要仔細的把肉推進腸衣深處,以免弄破薄薄的腸衣,同時不能令太多空氣存於腸衣內,否則風乾後的臘腸不能緊貼腸衣,影響效果。然而男孩子貪快,大羮大羮倒進去,媽媽忘不迭地在旁邊作補救。
發現食物的變化
翁秋萍提醒家長勿要求孩子只看文字,建立愛翻書的習慣就好。
另一邊廂,同樣五歲的同班同學朱梓瑩則有女孩子仔細的持質,安靜的在媽媽旁邊幫忙。梓瑩小心的把豬肉放入漏斗,由媽媽小心的把肉推進腸衣內,兩人合作無間,兩條飽滿的臘腸順利地弄了出來。包好的臘腸,還需要浸泡玫瑰露酒和掛起風乾個多星期,肉身變乾變硬後才能成為臘腸。兩位小朋友其實都不太愛吃臘腸,但卻對製作過程甚有興趣,東摸西搓後,看到完成品與風乾後變黑的臘腸大相逕庭,都有一點驚訝。
食物的外貌和完成後原來會如此不同,兩位小朋友都體會到。讓小朋友體驗食物的由來,承謙的媽媽特別落力,說:「我們一些親子旅行,去過種大米、粟米和番薯的地方,要令他知道粟米種在地上,番薯種在泥土中。」家中包餃子,爺爺不用孫兒動手,媽媽卻要承謙幫手,掃地做家務也要他幫忙。她的理論是:「孩子小時候幫忙做家務,就會產生責任感,長大後不會那麼容易懶惰。」
做家務培養責任
小朋友有份參與製作食物後一起吃,良好氣氛下就不容易偏食。
於是,承謙年紀小小,每天下午茶時間便自己動手切水果、拿餅乾,加上果汁作飲料,製成他口中的「水果下午茶」,自得其樂。他常掛在口中說:「我腦中甚麼主意都有。」小胖子已摩拳擦掌,準備任何的挑戰。
訓練看書也訓練習慣
繪本中有不少以食物作主題,家長可以集中讓子女認識不同食物的圖書。
臘腸,雖不是賀年的主流食品,卻也是冬天的時令美食。安徒生會註冊社工兼中心主任翁秋萍說,要吸引孩子對以食物為主題的圖書有興趣,一起製作食物是個好的方法。「投入很重要,只講故事孩子未必有很好的反應,像講壽司的故事,鼓勵他們一同做出搓壽司的動作便能吸引注意,由聽故事開始喜歡看書。」訓練看書也訓練習慣,她說烹調食物後大家一起吃,冬菇、蔬菜和燒肉等甚麼都要吃,「小朋友沒法挑吃,很多人一起吃的時候氣氛自然好。」小孩子要是願意「投入」學習,沒有學不到的事。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