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5
小心解讀《伊索寓言》 競爭觀念難建好品格
現今父母都知道閱讀的重要,願意花金錢購買圖書培養子女閱讀的興趣。但是甚麼圖書才是最好?有學者研究指出,經典的《伊索寓言》故事裏不少都由於篇幅過短、歷史背景等因素,不經意地流露了過分競爭、負面價值觀的意識,父母宜小心解讀。
黃潔貞博士認為孩子從書中學到好的品格,必須用愛去感染和啟發,不能用恐嚇、威脅的內容。
《伊索寓言》中,《狼來了》講述牧童因為三次騙說「狼來了」,令他失信於人,最後羊群全被真正來襲的狼吃掉,教訓我們不要說謊話;《狐狸和烏鴉》講述狡猾的狐狸覬覦樹上口含白肉的烏鴉,誘騙烏鴉歌聲悅耳,待對方張開嘴巴時便吃掉那塊掉下的肉,故事教訓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明辨是非;《龜兔賽跑》則講述兔子如何因為驕傲敗於緩慢的烏龜,教訓驕兵必敗的道理。
錯為動物性格定型
黃博士認為好的書不應該為動物作一個性格定型,這樣會阻礙兒童創意思維。
這些經典故事的經典教訓,不少父母都爭取機會講解及教導子女,期望他們都有良好的品德和心智。然而,現職為香港教育學院小班中心客席講師的黃潔貞博士,多年來從事兒童閱讀及智能發展範課題,她於2000年開始已著手研究兒童文學如何影響兒童品格和心智的成長,並撰寫文章收錄於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及《語文教育雙月刊》。她不止一次撰文指《伊索寓言》的信息過分提倡「強與弱」、「勝與敗」的意識,並把動物的性格過於定型,都容易令兒童造成強肉強食的競爭觀念,難以建立良好的品格。她說:「《伊索寓言》篇幅比較短,缺乏情節描寫,很快為行為下結論。有說伊索這人是奴隸,對人性的看法比較無奈和負面。」
於是,《狼來了》的故事,黃博士認為成人們沒有從該牧童的角度去思考行為的動機,認為每位年少的兒童獨自在山上都會感到害怕,並不希望故意作惡,她在文章中這樣評價:「這個沒有前因的故事破壞了小朋友的名譽--小朋友內心歹毒險惡,會無端生出惡念損害別人。」她認為從《狼來了》的故事中,只會學到為了自身安全不宜說謊,『誠信』這美德卻不一定能從故事中體會得到。《狐狸和烏鴉》也是一樣,孩子可能覺得烏鴉聰明絕頂,能使出方法騙取好處。
父母陪讀灌輸價值
黃博士特別推介台灣文學老手林良先生的作品,不少都充滿好品格的信息。
黃博士認為,好的圖書不宜有「恐嚇」信息,要用愛去感動別人,用行為去啟導心智,父母也要一起閱讀,回答孩子的提問,把好的品德價值告訴他們。她推介台灣散文及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圖書,其中《綠池白鵝》講述一隻白鵝一直想找出另一隻白鵝受歡迎的原因,當中有欣賞、接納,最終兩鵝於綠池中都能互相生活,沒有「你死我活」的競爭,卻有互相包容、和平共處的好價值。
女兒的《龜兔賽跑》
黃博士的女兒已成年了,當年女兒重新創作了一則《龜兔賽跑》,由於文章短小,老師只給了六十多分,女兒一直收在抽屜裏不願多提。可是,一天卻被黃博士無意中發現了,並加以讚賞,倒令女兒嚇了一跳。文章講述烏龜和兔子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烏龜因為知道自己天性緩慢而不開心,兔子為了鼓勵牠便組織了這場比賽,刻意中途睡著讓烏龜明白堅持下去的道理。黃博士說:「從文章中看到她有一顆善良、體貼別人的心,這種品格已值得給予高分。」她希望父母都能欣賞自己孩子,多鼓勵誘導,建立良好的品格。
何謂好品格?在2013年10月出版的《商業周刊》中有一個很好的歸納。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你點睇未來數年的世界局勢?你認為中美關係前景會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