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15
初學理財觀念 孩子建立自制力
現代的父母都願意為子女奉獻所需,並不寄望他們長大後能供養自己。在一個家長理財講座上,講者提醒父母不要抱著這種觀念,不用孩子負責家庭開支;相反,讓子女了解家庭開支,並從小協助訂下儲蓄目標,有助加深了解「需要與想要」、「財分三份」的概念,更好的建立自制能力。
拿起模擬的家庭開支預算表時,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的學生比家長的消費更顯得精明。就讀小二的楊華臻,說爸爸媽媽每人每月開支3,000元,每天只用100元便足夠,逗得身旁的父母哈哈大笑。他與同校就讀小四的哥哥楊華謙與父母這天在學校內,參加由積金局及香港家庭福利會舉辦的家長理財講座,學習一同設計家庭的開支預算表。
一起製作預算表
輔導主任梁詠賢(右)及訓育主任潘主任,認為理財要生活上實踐才能發揮作用。
這份開支預算表,楊氏家庭給膳食的預算只有2,000元,除去租金及水電媒,每月開支只有兩萬多元,是全場最節儉的一組。現實中,單是2,000元膳食費恐怕不夠。楊太說每次帶兩兄弟到超級市場都購買很多東西,大都是多買一件獲多些優惠那種,「有時要提點他們為甚麼要一次過買這麼多,是因為整體計便宜點。」「需要和想要」這個道理其實不容易拿捏,弟弟華臻喜歡購買有關恐龍的書,被哥哥數說他已買了三本,家中幾個書櫃都已有他的書。哥哥性格黑白分明,為人正直認真,父母給的30元他都會乖乖的把部分作儲蓄和奉獻。他說家中有些電器的能源標籤是四,會浪費電力;弟弟聽後也不甘示弱,說零用錢用來買三文治,可以吃得飽一點。一下子,孩子們都熱烈地談論如何可以省儉起來。
不易理解大減價
需要與想要是親子大課題,謝綮峰不想周日上游泳課,希望父母能理解。
楊太明白父母要身教,但現實中林林總總的促銷活動令實踐「需要才買」這個概念變得困難。爸爸楊進耀任職保險業,需要不時添置西裝,於是每到服裝店季末減價時便往往一次過購入多套衣服,這樣一次性大額消費對兩名兒子來說其實並不容易理解。為了不讓兒子們誤會父母瘋狂消費,楊太說:「所以近年遇到季末大減價時,都不會帶兒子一起去。」
「需要和想要」的消費概念固然重要,主講者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陳慧敏認為,教導理財其實與責任感培養很有關係。她說近年的年輕人到社會工作後,吃住都靠父母,但卻能花費開車,不給家用。她提醒父母不要答允不給家用,因為供養父母能夠培養責任感,對家庭表達關心,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
父母「想要」 與孩子「需要」
楊氏一家一起設計家庭開支,對子女了解量入為及對家庭有責任的觀念都很有幫助。
「需要與想要」既是理財概念,也是親子溝通的大道理,因為父母的「想要」有時孩子並不「需要」。像四年級的謝綮峰,每周乖乖地上游泳課,然而最近一次需要於星期天補課,他並不願意,爸爸卻認為不去便「蝕底」。孩子的真正「需要」父母應細心去理解。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輔導主任梁詠賢認為,父母不要漠視孩子的真正慾望(「想要」),「他們想去海洋公園,想搜集圖卡都是正常的,父母宜多提點他們行動前想一想,這是成長的學習過程。」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