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1/2023
袁國勇:3至4月可撤口罩令 助建混合免疫 減冬季再爆發
【晴報專訊】新春假期後,本港疫情續平穩,昨錄2,401人確診,市民冀放寬最後一步防疫措施「口罩令」。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認為,當每日最低氣溫高於20度,呼吸道病毒較難生存,即3至4月間,是除下口罩最佳時機,屆時將再經歷「後口罩浪」,呼吸道病毒更易傳播,但反而助市民建立混合免疫,減低冬季大爆發風險;另有其他專家顧問指,4月底前可解除非高危地點口罩令,惟醫院、院舍等仍建議戴口罩。
袁國勇指本港日後將經歷「後口罩浪」,呼吸道感染勢增,但反而有助鞏固社區免疫屏障。
本港昨有2,337宗本地感染,64宗輸入。公院有2,365人留醫,233人屬重症;多28人死亡,年介53至102歲,75%人已打3針或以上。
袁國勇(資料圖片)
對未來防疫路向,袁國勇指,早於2020年初已提出新冠不會像沙士般自然消失,參照新加坡經驗,本港單日確診會持續在2,000至2萬多宗徘徊。且當市民除下口罩,或會使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重新出現,有機會令大量人入院,「後口罩浪必會經歷痛苦」。
或要每年打新冠針 高危族兼打流感針
惟他指,早放寬口罩令總比遲放寬好,當每日最低氣溫超過20度,病毒在環境生存時間會較短,身體炎症反應亦較輕,故3月初至4月底為放寬口罩令最佳時機,通過春夏的自然感染,可增強混合免疫效果,鞏固社區免疫屏障,避免冬季出現嚴重爆發。
袁指,因新冠病毒像流感不斷變化,未來有機會要每年補打新冠疫苗,尤其是長者及長期病患更應在冬季來臨前的10至11月補針。他指,政府亦應針對幼童、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危群組,制定流感及新冠疫苗綜合接種計劃,並建議長者在冬季「戴回口罩」。但他指,因補針「無得逼」,日後毋須再訂接種率指標。
專家倡為長幼等高危族,制定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資料圖片)
另一專家顧問劉宇隆指,最理想是在4月底前,解除室外及室內非高風險地點的口罩令,其後每10至14日作一次評估,若情況許可,1個月後便可全面解除口罩令。惟他指,長者等高危群組免疫力較差,日後仍需定期補針。
坐公共交通 去醫院 仍建議戴口罩
同是政府專家顧問的許樹昌亦認同,天氣回暖後解除口罩令,可增社會整體免疫屏障,惟重申坐公共交通、去醫院及院舍等高危設施時,仍建議戴口罩,減低社區爆發風險。
倡效法沙士當年 獨立調查檢討應對新冠
今年正值沙士20周年。袁國勇倡政府應效法當年做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討應對新冠工作。他指,當年沙士後政府設衞生防護中心,在研究及收集傳染病情報上投放大量資源,且與內地機構保持聯繫,均為應對新冠疫情奠下基礎,令港府早於2019年底已知「某省」爆發與沙士相關病毒,提早應變。
惟袁指,新冠造成逾萬人死亡,疫情初期的檢測量、追蹤及隔離工作均有不足,若早期已提升檢測量,病毒傳播速度可「走慢好多」。他續指,不論港人「鍾意與否」,第3次全球大流行總會到來,長者首當其衝,亦應盡快檢討安老院舍防疫,及2021年清零時未能推動長者接種原因,避免重蹈覆轍。袁笑謂「自己也是長者」,期望檢討後可受惠,「長命啲活到120歲也說不定。」
袁指,抗疫3年最不足之處是「宣傳」,因市民信任是抗疫「最基本的事」,若無信任,未來難面對重大難關。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