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11
批評子女的父母,內心是自卑
教中學時,學生多來自附近公共屋邨的窮孩子,都是成績差學生,他們缺乏自信,從不相信自己可以讀到書、做成一件事。
最令人傷心的是每逢家長日,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在老師面前責罵孩子不長進、沒心機讀書,就是說自己讀書不多,不知怎樣去教他們。
他們正墮入一個自設的自卑者陷阱內:做父母的讀書已經不多,加上不懂教導孩子。孩子們學習時遇上困難,父母不能協助解決,他們心內焦慮萬分的同時,又非常憤怒。他們肆無忌憚的批評子女,以掩飾自己的無能。
至於他們的子女們,學習時遇上困難,父母不能協助解決,久而久之,學業追不上,成績便差,成績愈差,他們的自信心更差,這樣他們便在失敗者的循環中打滾,永不超生。
讀過的一本關於美國親子互動行為研究,情況竟驚人地相似。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低收入家庭的母親,經常偏頗地認為自己聰明程度比不上中、高收入家庭的母親,她們早已經跟自己說「我不能」、「我比別人差」。
其實,研究人員在觀察親子互動的行為中,發現在母親和孩子發生互動關係的第一年,就可以正確的預測孩子的認知能力。他們研究了許多不同的互動行為,其中自信和職務有關,是由父母通過潛移默化的過程灌輸給孩子,稱為「能力的間接感受」。
研究人員寫道:「經由能力的間接感受,孩子不但學到父/母親曾經成功,也學會了成功的要素,就是行為產生所想要的結果。」即是說,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表現都不斷的影響孩子。
換句話說,低收入家庭的能力不能好好發展,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在幼小時,沒有從他的母親身上得到和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相同的引導。父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孩子又怎會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到呢?
而引導的方法很簡單,多一些鼓勵:「你說你做得到,你便做得到。」當然他們亦要花時間學習做個有能力的父母才可。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