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2010
港版蝸居
《蝸居》在香港播出,又刮起一陣討論風潮。本以爲香港人不能理解電視劇中講述的一些生存現實,不過身邊的香港朋友說電視劇演的很真實,她也有共鳴,比如: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看來,蝸居問題,不但是內地年輕人面臨的問題,香港同齡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裏去。
說到香港年輕人的買房情况,就要先說說我對香港房地産的一點點認識。香港的房地産市場是一個高度發達和透明的市場,走在大街上,「三步一中介,五步一經紀」的說法絕不誇張。不過,香港人把大陸俗稱的「買房」,叫做「買樓」,但此「樓」非彼「樓」。初到香港時,常聽人說「買樓」,還以爲會把某棟建築物全部買下;後來才知道,那人所買下的只不過是其中某一個單位而已。想想也對,真正能把整棟樓都買下的人,也不會整天在別人面前探討類似朝向、間隔、面積的話題吧。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說法叫做「上車盤」。香港人把人生中第一次買房子的行爲,叫做「上車」,而所買的樓盤,自然被稱爲「上車盤」。這個「上車」,讓人不自覺想到「上賊船」,彷佛人一旦開始買樓,就從岸邊踏上了這個易上難下的「賊船」,開始了隨波逐流在樓市海洋上飄蕩的日子。
香港地少人多,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超過700萬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下擁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簡直是人生頭等大事。這不單單關乎居住問題,也是維繫家庭關係的紐帶。還記得一次在茶餐廳,隔壁卡座有一對年輕夫婦,丈夫想買部新手機,妻子馬上否决,杏眼圓睜道:「買層樓先啦!」那男人無奈的表情至今仍歷歷在目。
其實這對小夫婦所面臨的問題,正是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問題。想知道香港年輕人的置業軌跡嗎?不需要四處查證,看看曾蔭權上周在電台做節目時是怎麽說的吧:「我出來工作之後,沒結婚時就跟爸爸媽媽住,一結婚就租樓住,我租的樓細細小小的,直到我四十歲時,才開始在中區買了上車盤,之後才換大一點的樓,再換大一點的樓。」
這個置業軌迹,應該說具有普遍意義,否則曾特首也不會把自己拿出來秀。難過的是,「煲呔」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表達「現在的年輕人不現實,一畢業就想買樓」的觀點,並稱「市民買樓心態奇特」,樓價上漲時最多人買,樓價下跌時反而沒有人買。但這個經濟社會就是這樣,在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之下運行,股市,期貨不都是這樣的嗎?「追漲殺跌」的道理,或許並不理性,但這就是人們的心態。
我身邊的80後朋友,大部分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即使在香港,也要儲錢買樓,至少要儲够三成首期。我有一個朋友,在香港念碩士後留港工作,一畢業就開始積極儲錢,準備置業。工作近兩年,目前已經儲了二十多萬港幣,在朋友中算是「有錢人」了,但是他還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樣,「看房價坐火箭,感覺手裏的錢天天貶值」。他要想在短期內置業,除了只能考慮屯門,東涌的上車盤之外,估計還得老爸老媽伸出援助之手。
看來,內地人蝸居,香港人蝸居,內地人到了香港還得蝸居,這正是一個「非居不蝸」的時代啊。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