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2017
糉是這樣裹這樣吃的
端午吃自家糉算是娘家的傳統,我們是廣東人,老媽裹的當然是廣東糉。我算是沒心沒肺,從沒現身幫忙,每次只管點評她做的糉,太鹹、太實、太大及太多料;無論她做了多少,我也只取兩顆,縱然做得好吃,我總是吝嗇讚美 ……
立心以此冷待,目的是消磨她做糉的興頭,免她勞累!
自家裹糉從採購食材用料、清洗糉葉、食材醃製處理、包裹到蒸烚,殊不簡單;加以尋常家用蒸鑊體積有限,若所做的糉子數量太多,便得分次蒸烚,每次四、五小時。香港五月天,悶熱翳焗,老爸老媽以節儉為天下倡,若只有他倆在家,從不啟動空調,屋仔細細,幾十度高溫,人肉蒸籠,想到這裏我便完全沒了胃口。
但我這抵制自家糉的策略似乎有點傻,始終未見實效,這些年來她仍舊喜孜孜一年一度包包裹裹……
究竟一顆糉子是怎樣包裹起來呢?老媽的我不愛看,卻跑去拍下人家的即場示範!
事源相熟街市檔主每年也應街坊要求,糉子現做現買,亦可代為蒸烚,但只作限量供應;街市小店所謂的「限量供應」是真心坦白話,不是連鎖店的促銷宣傳語。試想一顆糉子材料功夫那麼多,才賣十多二十元,賺下來的不過是蠅頭小利,誰願幹?真正賺入袋的就是那份街坊情誼。
問准檔主才敢拍下短片,她唯一要求是不開名不出鏡,我不是專業攝記,已盡力而為,少少「蝦碌」在所難免!
各處鄉村各處例,「糉」類太多,材料各異,不能盡錄,一般廣東鹹糉多採糯米、綠豆、五花腩、鹹蛋黃等基本材料,偶爾也會加入花生,包裹用的竹葉和鹹水草則屬必需品。
肉糉熱量高,難消化,算是每年只此一次的應節食品,營養師也苦口婆心勸戒大家,健康吃糉不要吃傻,網上不少進食守則,隨意抄錄數項作參考,端午在即,大家好自為之!
- 選擇體積小的糉子來吃,以控制熱量吸取
- 慎選糉子用料,如少肉、不含蛋黃或多含全穀及高纖材料如糙米、燕麥等
- 吃糉時不沾醬料,因大部份醬料多是高油、高糖、高鹽
- 吃時盡量細嚼慢嚥,幫助油膩餡料消化,減少腸胃負擔同時增強飽肚感
- 吃糉時不宜喝冷飲,以免糯米凝固更難消化
- 空腹或睡前皆不宜吃糉
- 從冰箱裏取出的糉必須加熱才吃,否則有礙消化
- 把糉子視作正餐而非點心,並與家人朋友一起共食分享,份量可略受控制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