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19
【陪診見聞】白內障伯伯:為甚麼不給我「度數紙」去配眼鏡!
陪診已經成為我這個自由工作者的生活一部分,因為工作時間較彈性之故,能去的我都去。陪診還給我觀察診症室醫患互動的機會,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與病人經常投訴看病只有三數分鐘的實況,每每就在我眼前出現,而結局往往是醫生變得心煩氣躁,病人懷著不滿離開。
這兩年常去亞皆老街的眼科醫院。它的候診大堂跟其他公立醫院的一樣,擠迫非常。大約二千平方呎的空間,座位常滿,還有十來個站著的候診者或陪診人,粗略數一數,接近二百人,長者佔一半以上。
為了更有效率地看症,職員都會安排每個診症室裏同時有三個病人在內:一人接受診治,另外兩個病人在旁等候。當前面的病人看完醫生,接下來的那個病人,便要在醫生整理病歷時坐到病人專用的椅子上。所以,等候中的病人和家屬,能清楚看到前一個病人跟醫生之間的互動。
這天排在我家人前面的,是一個看起來六十多歲的伯伯,他沒有人陪同。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醫生給他一張驗配眼鏡用的「度數紙」,但是醫生說:「你患上白內障,不是配一副眼鏡就可以的,要接受手術才能治好。」伯伯似乎不明白,仍然堅持要「度數紙」。醫生的語氣此時亦強硬起來:「病歷上寫著去年已問你要不要做手術,你當時說要考慮。……你現在想接受手術,是不是?是的話,那就替你排期。」伯伯邊站起來轉身走,邊繼續埋怨醫生為甚麼不給他「度數紙」。
看來,伯伯根本不明白甚麼叫白內障(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的叫白內障),更不明白為甚麼眼鏡不能恢復他的視力。那時我在想,醫生怎不拿出眼球模型又或在紙上繪圖,稍略解釋病因是眼球內的晶體混濁,而治療方法就是接受手術換上人工晶體呢?所需的時間不過是三五分鐘吧。究竟有甚麼原因令醫生不去/不能做這一步?
另一次,前面的中年女病人確診青光眼,醫生告訴她要開始使用眼藥水了。也許顧及青光眼眼藥水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醫生除了跟她確認中風的病歷及沒有糖尿病外,也詢問她有沒有「心跳」。
心跳?當然有啦,要不然我們怎會都坐在這裏——當時我心裏這樣想。而女病人自然也一口回答:「有」。也許醫生知道自己問錯了,情急之下,她焦躁又不耐煩地放大聲量再問女病人:「不是那種心跳。……你有沒有心臟問題?例如……」待病人怯生生地回答後,醫生便埋首寫病歷。之後,我看到醫生按手機上的鍵,屏幕上顯示了時間,她瞄了瞄,之後又再處理病歷。她瞄手機上時間的一刻,勾起我往日考公開試時,時刻要留意每條考題答題時間有沒有超時的記憶。
這下子我當場明白,為甚麼之前那個醫生不去/不能花些許時間給伯伯解釋他的白內障病情了,因為這樣做的話,看症的進度恐怕會落後。
是的,公立醫院的醫生診症時,容不下病人詢問——常見的情境時:病人剛坐下,醫生態度客氣地詢問病人名字,並說出檢查的指示,例如「向上望」及「向左望」等等。待問症及檢查完畢,給了病人醫囑,寫完病歷,病人拿著藥紙及其他文件離開。可是,若病人中途提出問題,醫生便開始不耐煩,語氣變得十分焦躁。這種情況,十次覆診中總遇上六七次。有一次,我不知道哪裏來的念頭,冷靜地跟那個「發䒐䒏」的醫生說:「其實,我們不懂才開口問。」如此,他的語氣才回復平靜。
寫到這裏,剛讀到某位「有識之士」日前在報章撰文重提香港被評為「全球最高效的醫療制度」一事。在我看來,那是一個諷刺。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