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017
【證據在哪裏?】如何看待不清不楚的醫療新聞報導
上周初電視新聞報道香港醫學會在記者會上,指猩紅熱個案增加:「我們覺得它(的致病原)可能有少少變異,令它好像在這十年八載再次猖獗」(見有線新聞報道),令我立時在電視機前呆一呆,頭頂冒出一團團的問號――甚麼叫「覺得」?他們憑那些證據認為個案增加是猩紅熱的致病原「甲類鏈球菌」基因變異導致?
沒有機會在前線跑新聞,不知道當時記者會上醫學會提出過甚麼證據去支持他們的看法。不如用公共圖書館的電腦以「慧科電子剪報」系統,找找報章(不包括網上媒體)的報道,看看有沒有答案。
結果只找到一份提及醫學會「引述早年研究」指病菌出現輕微基因變異,但該報道沒有指明哪一份研究,其他報道則語焉不詳。另外,只有《信報》就致病原是否變異這點,訪問了醫學會以外的專家。該報找了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到「將了解引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是否再出現變異」。
至此,算是清晰了一點點。
同樣地,前陣子也有一宗報道令我納悶,就是袁教授與同事7月下旬在《明報》撰文,因應當時夏季流感爆發,建議「港府可以考慮向本港65歲或以上之長者派發14天預防用特敏福」,並指「每天一劑之副作用小,而且預防效用不差,研究顯示能連續服用8星期作預防之用……」。讀到這裏我很想知道:那份研究講甚麼的?
同樣利用「慧科電子剪報」系統翻查報章相關的報道,找不到任何報道細問袁教授派藥建議背後有甚麼證據支持。於是,上個月趁這個專欄就「特敏福」被世界衞生組織「降級」一事(相關報道見此)詢問袁教授意見時,請教他這條問題。
袁教授首次回覆時表示,夏天那次社區流感爆發規模,在香港前所未見(他的英文回覆電郵還把never一字以全大楷書寫,以作強調),住院流感病人大部分是長者,其中一成半至兩成來自院舍。他又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指引指出,為了控制院舍內「流感爆發」,CDC建議向院友派藥最少兩周。
不過,袁教授刊在《明報》的文章最初提及的派藥對象,是全港65歲以上的長者,並非只限院舍內的。因此,本欄再發一個補充提問電郵給袁教授,期望釐清當中的疑問。袁教授也真的回覆了,他表示,由於本港今年夏天經歷了如此規模的社區流感爆發,應對之道沒有現成指引可循,有的只是專家意見,正如沙士或流感大流行之時也是這樣。
至此我終於明白了。還望袁教授對我如此「打爛沙盤問到篤」勿見怪。
【受訪者與相關藥廠的利益衝突披露:袁教授表示沒有】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