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17
一帶一路與文物教育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與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11月28日與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簽署《內地與香港特區深化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及《關於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更緊密安排協議書》兩項文化合作協定,顯然有助促進兩地文化項目更緊密的合作。
香港人的愛國意識不強,相信多少與文物教育不足有關。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的遺物和遺跡,具有文化價值。各類文物,從不同側面,反映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和改造生態的狀況。「文物」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所謂「文物以紀之」,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屬前代遺物的涵義不同。
《現代漢語詞典》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辭海》對「文物」的解釋是「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豐富多彩。因此通過文物教育,可以加強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和愛好﹔若宣揚中國文物,更可說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環。
無獨有偶,這次香港與內地文物局簽定文化合作協定,香港歷史博物館也加以配合,同時舉辦名為「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是今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的主要活動之一,展出陝西、河南、甘肅及新疆四省文物,合共160多套,當中超過一半為國家一級文物,另外首次展出超過50套來自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的文物,包括玉器、絲織品、三彩胡人俑、金銀器、青銅器及大型壁畫等,展期由今年11月29日起至明年3月5日止。
特首林鄭月娥主持開幕儀式,她致辭時表示,「絲綢之路」奠定了各國和平合作的根基,現正進行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以文化承傳、連接多元化為主題,集合一帶一路國家探討文化融合及文化保育等議題,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老實說,如今講「一帶一路」,恐怕不少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實。「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但那要先從歷史和文物說起。筆者認識的一些朋友,連「泉州」也沒聽過,又從何說起這是南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至於說「一帶」,今次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展出,便是絕佳的「一帶」教育。
如今一般人認識的「絲綢之路」,只有沙漠,卻不知道「絲綢之路」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空間概念和文化概念,是沿途國家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通過是次展覽,相信有助展現「一帶」的歷史及文化價值,讓人們知道更多不同的地方文化。例如今次展出,據說有一個錦雞鳴枕,為東漢文物,由織錦縫製而成,錦布繡上「延年益壽大宜子孫」字句,兩端作兩隻相背的雞頭,枕身外貌如同公雞,枕芯為植物莖葉。本來錦雞鳴枕屬中原常見用品,但在絲路一帶發現,推測為東西貿易往來而傳入。中原雞鳴枕的兩端為雞頭雞尾,如今兩端是雞頭,可見西域也發展了自己文化,但仍沿用雞的生肖,取其發音與「吉」同。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