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2010
香港人的善心
最近香港義工在青海捨身救人,精神令人敬佩,不少知悉這事的內地朋友對香港人均另眼相看,覺得香港人質素非常高。不過,香港人的善心倒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因香港人特別有錢。善心其實是從小被教導出來的!筆者希望先淺談上述因由,另外在本文的下半部也希望談談一個美麗的誤會。
先說香港人的善心,筆者在七十年代末期的香港念小學。同學們除了在學術方面要與彼此爭第一之外,其實有些科目倒是不需要考試或爭第一的。筆者就記得當時有一課「德育科」,主要是教導兒童如何提升公德和道德標準、愛護社會、熱心公益、尊師重道、敬老扶幼和戒除惡習等等。
這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教育方針有點相似。筆者舉個例子,美國孩子從小被灌輸兩個思想,一方面是培養出超強的競爭意識,一方面是同步發展高度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一方面要爭當領袖,在理念上人人均可成為總統,另一方面又需要知道跟隨領袖,與之合作。在這特殊的環境下,美國人不單只具備企業精神,而且還會樂善好施、全面回饋社會、關心他人。
參考美國學者報告,在1964年,美國有15000個基金會,2001年則有61000個。2007年,美國的私人捐款達到3000億美元。參加各種慈善組織的人數也在逐年上升。這種互助、博愛的精神,無疑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機會,使社會變得更有希望。
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自然會培養出不少「好心的人」,也會讓人對一些社會現象產生美麗的誤會。如果讀者近年有看香港的電視或雜誌,你會發現多了很多由不同教育或醫療組織贊助的「慈善」廣告,向觀眾介紹不同傳染病和醫療預防方法。
筆者和很多人一樣起初也覺得信息有助提高公眾的認知度,更難得的是香港的教育或醫療組織竟然自掏腰包,在沒有政府的協助下,自費賣廣告,可謂出錢又出力。
不過到了近期,那些廣告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目標大部分均是針對弱勢社群(如嬰孩、老人或婦孺)。在廣告中更常出現藝人的影蹤,分享心得,當時筆者和不少觀眾一樣,覺得那些藝人真有善心,對社會公益事務親力支持,付諸行動。
如果你細心重複觀看那些廣告,你會慢慢發現那些廣告中,有意無意都會提到若干藥廠的名字。不少友人更告訴筆者在娛樂雜誌中發現到那些代言藝人原來是收了數以百萬計的代言費用。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藥廠在間接軟銷產品。
不少友人知道情況後,都有一些被出賣的感覺。不過在商言商,香港作為一個商業社會,一切與商業掛鉤,在所難免。
香港只是一個小市場,是眾藥廠「攻打」內地市場的橋頭堡,內地市場才是各大藥廠爭奪的目標。內地醫療正進行改革,中央政府計劃從2009年到2011年由各級政府投入人民幣8500億元,其中中央投入超過人民幣3千億元,更鼓勵各地大膽實行試點,進行改革探索和體制機制創新,筆者早前《納論中國投資大趨勢》一書中也有作出深入剖析。
因此從去年開始,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央政府作出了重大的決策定向。按照改革目標,十年後的2020年,全國需要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全國國民均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難怪引起眾藥廠唾涎欲滴!
筆者認為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要作出平衡,千萬不要過分利用我們思想上的脆弱之處。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