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5
32年後的香港
早前,筆者曾撰文談論香港32年後的世界,事緣一位久別的28歲朋友在一個論壇後等候筆者,他告訴筆者他的父母在月前移民美國,主要是擔心在2047年之後,香港特別行政區將會消失,香港核心競爭力全面瓦解。老人家不想未來的孫子沒法競爭。
年輕人告訴筆者,他對香港前景並沒有這麼灰,預計五年後才結婚,八年後才生孩子。到了2047年,他尚未出生的孩子應該大約24歲,大學畢業剛不久。他自己不擔心,但是還是有點擔心未來的下一代,無法爭,無法在香港脫穎而出,無法在中國舒適地生活。思前想後,他對自身終極移民美國蠢蠢欲動。
年輕人有著更深層次的思維,他擔心的不單只是香港年輕人的問題,而是香港整體競爭力的發展。筆者與不少朋友曾表示,香港要發展,必須要依靠內地,保留自己的優勢,才能發揮長久的協同效益。可是香港的經濟規劃與內地並不銜接。香港大部分的政策都是短線的,並無任何五年計劃、十年計劃、更遑論與中央的五年計劃接軌。
早前,筆者接受了內地央媒兩個訪問,一個是討論「十二五」,一個是討論「十三五」,概括討論了香港的角色問題。其後再接受另外一家央媒對「十三五」進行了一個深度訪問,論點在內地主要的文字媒體,包括人民日報均有轉載。筆者叫那位年輕人看看,特別是筆者乃由香港人的角度去看,並非從內地的角度出發。
平心而論,香港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缺乏中長線發展規劃,完全靠市場力量,進行自我調節,速度相當慢。與此同時,香港不少政策都按短線規劃,依靠每年一度的特首施政報告和財政司司長的財政預算案對經濟進行宏觀調節,面對一系列的問題,特區政府均沒有長遠應對方案,只能做到見一步走一步。故此,香港競爭力的消失,某程度上是自招的。目前如何追趕失去的競爭力,就是香港存亡的重要因素。香港應把握機遇,除了能輔助內地進一步發展之外,香港更應發揮自我優勢,鞏固自身的發展,轉型為更具活力的經濟體。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