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2012
品畫入門課:搞懂抽象畫
抽象主義是現代藝術的一個標誌,亦是許多朋友欣賞現代繪畫時的一大障礙,總覺得搞不懂藝術家在做甚麼,其實,理解抽象藝術並沒多大困難,重點是,觀者要有跟作者一樣有充沛的想像力。
想像力?這說起來有點玄,其實一點也不玄,若果我們從抽象畫的發展過程去理解,各位便會一清二楚。歐洲的古典藝術,從文藝復興開始,就是從寫實技巧著手,所以對於人物、事物、景物,都要求百分之百的相似,這一派被視為畫壇正統。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一些新晉畫家開始叛逆主流,覺得把繪畫弄得跟現實一模一樣,是非常匠氣的一件事情(事實上,當攝影機還未發明以前,繪畫就有攝影的寫真功能),那麼畫家就只是工匠,不是更高層次的藝術家了。於是他們在作品大膽突顯筆觸線條,使畫面變得矇矓,以降低作品的寫實程度,來換取更高的藝術感,這就是藝術史上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印象派的出現,被視為現代藝術的開端,此後的藝術家不斷勇於破格創新,顛覆上一代留下的理論,形成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面。
印象派繪畫的特色,可以用三個字形容,那就是「鬆、郁、矇」。甚麼?這不是攝影術語嗎?對,自從攝影機出現以後,繪畫的寫真功能已經逐漸消失,而藝術家亦開始探索繪畫的未來,以及發掘其可塑性,攝影的長處是存真,但局限是不能「無中生有」,但繪畫卻沒有這個問題,畫家愛畫甚麼畫甚麼,現實歸現實,但當實景進入眼球和腦袋以後,那個感受是藝術家本人的,是烙印在他心靈和腦海的「印象」;印象派之後,又有後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新印象派(Neo-Impre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儘管這些藝術家並非以抽象為目標直線推進,但其創作卻愈來愈遠離寫實,而轉往自己的感受。當作品愈來愈遠離現實,而愈來愈靠近感覺,鐘擺到了另外一端,那就是抽象了。
趙無極的抽象作品自60年代以後即不加標題,就是希望觀眾有自己的詮釋空間。
如果這樣說大家還是不明白,大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大家在電腦上的修圖軟件,打開一張普通的照片,然後選擇「模糊」的功能鍵,當你按頭幾下的時候,相中人物的輪廓會柔和細緻起來,但還是能分得出人的眼耳口鼻,但再按十次、二十次,整張照片就會變得一片模糊,剩下一團一團色塊,卻別有一種美感,這就是最簡單的抽象作品了!
朱德群的抽象雪景,把中國的書法,墨意和西方的抽象,油彩融合為一。
從具象(寫實)到印象到抽象,是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過程。抽象作品,仍然有以景物為主題的,譬如華人抽象大師朱德群,便是以「抽象風景」名揚四海,但是另一方面,藝術家以繪畫表現內心,也就是完全脫離物象,轉往觀念。往理性的方面說,就是思考與辯論,往感性的方向而言,就是感受和情緒等,這些都可以從現實景物之中抽出。
譬如說「快樂」,我們當然可以用一個小孩子玩耍來表現,但那只是小孩子的快樂,若要表現純粹的「快樂」又如何?可不可以用一種顏色、一種線條去表現「快樂」的概念?再推進一步,當抽象繪畫完成以後,作品已經具有自己的生命,觀者對於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領悟,甚至不必理會作者的原意,因此本文開首才說,只要觀眾跟藝術家有著同樣豐沛的想像力,就可以把抽象作品看懂了。而抽象作品的水準高低,亦往往取決於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發觀眾的創造力、想像力,使得一件藝術品不止蘊含作者的想法,更能生生不息,刺激觀眾一同加入創作和解讀。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