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2024
香港出現「盛事」疲勞?Art Basel、Art Central、ComplexCon的成功,並非金錢可打造出來!香港如何固本培元恢復文化和經濟生機?
藝術三月,話咁快就完了。
一浪接一浪的盛事過後,現在也該認真檢討一下各大活動的實質成效,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和科學地思考香港作為「盛事之都」的定位。
查看Brand Hong Kong官方網站中的「香港盛事年表」,得知原來僅在2024年第一季,香港已舉行了約五十場盛事,包括「香港跨年倒數」、「中銀香港網球公開賽 2024」、「渣打香港馬拉松 2024」 、「亞洲金融論壇」、「Tatler XFEST Hong Kong 嘉年 華:香港隊 vs 國際邁阿密」、「Chubby Hearts Hong Kong」、「第 52 屆香港藝術節」、「俠之大者 -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ComplexCon 香港 2024」 、「2024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Central 2024」、「藝術@維港2024」 等。
政府的如意算盤,本是希望香港在「後疫情」的社會氣氛以至整體經濟表現可藉著一連串的盛事活動而有所好轉,但事實上又是否這樣呢?
以剛完成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為例,官方宣布展會在五天活動期間一共迎來 75,000 名訪客,當中包括來自 72 個國家及地區的知名藝術贊助人和私人藏家;而首次於香港舉辦的流行文化盛事ComplexCon,主辦單位表示三日活動一共錄得超過30,000人進場,當中逾半為訪港旅客,主要來自內地、美國、日本、新加坡及韓國等。
這類盛事的成功,無疑可為本地的旅遊、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帶來或多或少的經濟效益。但是,一個也許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城市過度依賴甚至只靠「盛事」一招來推動經濟,對各個行業以至社會整體將會帶來甚麼影響?
盛事的原意,旨在吸引和支持國際大型文化藝術活動落戶香港,為本地各個行業注入活水。背後的經濟邏輯,一字記之曰:「快」:務求在最短的時間,谷爆旅客,谷爆消費,谷爆經濟,速戰速決,皆大歡喜。
但在一片自High式唱好聲底下,潛藏的也許是一眾高官顯貴不太想也不敢面對的一大香港結構性經濟危機吧。
過去二十年,本地經濟一直高度依賴自2003年起開始實施的自由行。各行各業一直受惠於源源不絕的內地旅客和訪客,賺盡了無數的所謂Easy money。
可惜好景不常。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全球經濟全面洗牌。通關復常後的經濟未見復甦,反而每況愈下,反映了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對於國際旅客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常言道:「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
而在香港,偏偏有不少掌握公共財政和權力的人以為只要我們大灑金錢,左手五千萬請TeamLab,右手兩億請Taylor Swift,搞多幾場盛事活動(再加派多點雪糕!),旅客便會自動走來向我們進貢 …… 然後,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別忘記,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今天的成功,並不是單憑金錢便可隨手「打造」出來的。沒有Art Hong Kong在2008至2012年期間打下的五年穩固基礎,沒有Art Basel在收購Art Hong Kong後的十年在亞洲區內外的深耕細作,我們便不會看到今年已迅速恢復至疫情前的規模,迎來了242 間國際頂尖藝廊的Art Basel Hong Kong。
也別忘記,過去數十年,香港在國際舞台上最引以為傲的,是我們代代相傳,有機生產的Homegrown文化IP:無論是當年的Art Hong Kong或是今天的ComplexCon 香港等品牌,還是當年的李小龍、金庸、張國榮,以至今天的四大天王、王家衛、梁潮偉、陳奕迅等人物 …… 無一例外。
在香港財政日漸收縮的當下,純用金錢堆砌的Pop-up盛事,終非長策。與期捨近求遠,病急亂投醫似的把動輒千萬甚至億元計的香港納稅人血汗錢花在一些千遍一律、毫無驚喜和Local relevance的所謂國際名牌IP身上,不如把珍貴的公共資源投放在一些更合適的項目(最近大熱的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就是一個好例子),為孕育下一個國際級的香港文化IP提供最好的條件?
只望香港一眾高官和領袖明察,早日戒斷盛事心癮,回歸問題核心,以「當仁不讓」的負責任心態,盡早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下長遠的發展藍圖。只有對症下藥,香港的文化和經濟生機才可固本培元,並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