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9
細思恐極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殺人犯和被害者家屬,在同一個辦公室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沉默傷口,編劇呂蒔媛丟給噪囂社會的一個龐大詰問。
一起隨機殺人事件、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扣連出家庭、媒體、教育、法治與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對話;透過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串起事件與人性的多重樣貌。加害者、被害者、律師、社工、媒體工作者,各有各的需求,各有各的殘缺、各有各的正義。當種種即時新聞不痛不癢的擦過我們的生活,當責備、批判輕易脫口而出將人定罪,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還剩下些甚麼?
對事件中的相關角色,電視劇不僅刻劃了他們在「案件」中的位置,也細緻處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一般人的矛盾。呂蒔媛把「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並置在同一間辦公室,一是主管,一是下屬,她要問:「你覺得他們有可能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嗎?」
這齣戲角色眾多,節奏明快,幾乎無時無刻都在上演各種衝突。編劇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突顯彼此的差異,讓觀眾從「人」的狀態對每個角色的處境產生同理心,同時又讓觀眾群思辨這個沒有對錯、只是處境不同就有相反意向的社會悲劇。
編劇對加害者的心理沒有詮釋,她說,「我希望觀眾自己去找原因。」「我只是希望這齣戲能讓大家試著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能認同他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我相信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這些傷痛在周邊發生。如果不願探索原因,我們就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發生。」
一些作家和參與者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看法,可以提供思考。
影評人馬欣說:「這個劇本要說的不是如何分辨善惡,而是如果不睜開眼睛看清楚這個世界,人將無從善也無從惡。不是要批判誰是善惡或廢除死刑與否,而是在這噪音世界中,如何能當一個清明的人。不清明,以為所行的是善事,卻遲早會為惡鋪路,如海耶克(F. A. Hayek)的名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故事中所有人比起黑白都更接近灰,而你我,又能論誰黑白?」
作家賴芳玉說:「這本書把世人最容易理解的邪惡如殺人,最期待的刑罰如死刑,透過每個角色的敘事,帶入『思辨』。不過,我認為藏在最深處的意涵是:邪惡來自於欠缺思考的危險。而你我都可能正在走向邪惡,卻毫無所知。」
本劇監製於蓓華說:「這個劇本一開始就非常打動人,光看劇本就讓人流淚,因為裏面的人物就是那麼鮮活的生活在我們周遭,那個『活』是非常立體的。而描述媒體職場也因為做了紮實的田野調查,新聞台裏各種職人角色形塑具體,也替許多媒體工作者道出心聲,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呂蒔媛選擇這個題材我覺得非常有勇氣,也相信這是一部具備社會意識,也可以滿足觀眾的作品。」
關於出版這本書,本劇導演林君陽說:「劇本書的出版,還原了這個劇集最原初的模樣,有些在影片中因為各種原因刪減的篇幅應該也能看到。文字的想像空間還是最大的,劇本也是這個故事最完整的樣貌。」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作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你點睇?】政府委任王冬勝明年起接任港大校委會主席,現任主席王沛詩不獲續任,五名年底任期屆滿的校委將全數換人,你對新任命是否滿意?►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