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13

張愛玲金句:可厭,也是可憐人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本周介紹已故著名作家張愛玲(1920-1995)的一句名言:「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總發現他不過是個可憐的人。」

 

  這句話是張愛玲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觀察。

 

  甚麼是「最可厭的人」?在社會上,在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可厭的人,也有最可厭的人。這些人為了自己在權力、金錢、情慾方面的利益,說言不由衷的話,做違反良知的事。

 

  多元社會有不同見解,我們絕不能要求別人的意見跟自己一樣。人的認識也一定會有錯,事實上人就是在不斷糾錯中獲得知識和得到進步的。我們宣揚某些價值,這價值可能到頭來被證明是錯的,但我們宣揚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我們以為是對的,是正確的,我們忠於自己的信念,這樣做可以理解。

 

  但如果一個人宣揚一些他們自己並不相信的東西,叫社會大眾接受他們自己不會接受的信念,比如他們號召社會廉潔,但他們自己卻不斷貪腐;他們叫大眾過艱苦日子,說要共度時艱,但他們自己卻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他們號召社會接受一套不合理的教育,而他們自己則已安排子女到外國讀書。社會上有許多這樣的人,美國思想家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年)說:「當一個人如果已墜落到宣揚自己所不信奉的東西時,他已做好了幹一切壞事的準備!」

 

  這些最可厭的人,他們在鏡頭前講話時,說的不是自己的意見,而是更高掌權掌錢者的意見,甚至是他們揣摩掌權者的意見。他們不敢表達個人的思維,他們是扭曲自己的人,不是真人而是假人。到頭來,所有人都會死,假人若回顧自己一生,怎麼不是可憐人呢?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