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13

未知死,焉知生?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這星期選出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金句:

 

  「說到底,我們所有人都會死。」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這句話不僅是常識,而且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很難說是甚麼真知灼見。但深入去想,你會發現這句話實際上指出了人類社會的一個盲點,就是在進行種種權力、金錢、情慾的鬥爭和競逐時,往往不知道或忘記了「我們所有人都會死」這個事實。

 

  當兩個人變成兩個墓碑或骨灰龕的時候,一切恩怨情仇、一生的惡鬥還存在嗎?一個人畢生爭奪的權力和財富,還有意義嗎?想到「我們所有人都會死」,我們在生存時的活動、人際關係就會不同。生前所有的得著,死後都帶不走;而生前的所有失著,死後也沒有甚麼損失啦。人生有許多不公平的事,也有許多不平等,但「死亡讓所有人變得平等,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過一死。」凱因斯這句像是無意義的話,其實是可以主導我們一生的行事、為人的。它太重要了。

 

  在處理國際紛爭的事務上,聯合國前秘書長韓瑪紹(D. Hammarskjold)說了類似的話,他說:「說到底,對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人生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的答案。」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認為人生有許多事情待解決,問題的本質在生不在死,憂懼死亡是搭錯線了。

 

  然而,凱因斯和韓瑪紹提出的是一種相反的想法:未知死,焉知生?

 

  在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已被醫生判了死刑的墨瑞教授,對他的學生艾爾邦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因為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不同」。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