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22
世界建築及藝術文化寶庫!歐洲德累斯頓:易北河畔的敘事詩,毀滅後的重生
趙健明 Janice Chiu
趙健明 Janice Chiu
昔日本行公式計算,描繪機器圖紙;如今沉迷油彩丹青,向往築夢遠方。人生、旅途常誤入“歧路”,卻屢遇美景。地平線上,總有我的背影……
建築.藝術.遠方
隔周五更新
兩年前的2月13日,由約11,000名德國東部城市德雷斯頓(Dresden)市民組成的「和平人鏈」,沿著易北河畔,圍繞聖母教堂,手牽著手共同哀悼75年前一場猛烈空襲的無辜死難者,表達對和平、自由和民主價值的擁護。
作為德國重要的藝術文化中心和其城市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群,使德雷斯頓素有「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之美稱。她擁有大量重要的藝術藏品,世界聞名的交響樂團,音樂合唱團和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重要建築。德國畫家奧托.狄克斯,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詩人兼劇作家奧斯卡.科柯施卡,德國作曲家、指揮家理查德.史特勞斯等著名藝術家都曾活躍在這個城市。德雷斯頓也是德國照相機、鐘錶製造和高級食品的生產中心,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
數年前一個初冬的清晨,我佇立在號稱「歐洲的陽臺」-布呂爾平台(Brühlsche Terrasse)之上。隨著迷漫的朝霧散去,一幅巨大的寬銀幕徐徐拉開,象徵着德國瑰麗的巴洛克建築之最的古城投影在易北河兩岸。真不敢相信,在二戰行將結束的那個情人節,那場代號「雷擊行動」的慘烈轟炸,差點將這座歐洲的美麗城市從地圖上抹去。
1945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德雷斯頓街頭烈焰熊熊,生靈塗炭。爆炸引起的大火連續燃燒了幾晝夜,死傷人口數以萬計,約35,47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上百萬居民無家可歸。「那是一個美好的初春日子」,德國前內政部長鮑姆曾如此回憶2月13日當天盟軍空襲前的平民日常,人們甚至為次日的狂歡做好了準備。眼看納粹氣數將盡,二戰就快要結束,一切或將春暖花開。但是當晚22時10分這一個特定時刻,卻成為銘刻在德雷斯頓歷史上一個永遠的痛。一連三天,那場毫無預警、毫無差別、毫無意義的輪番空襲,將總數3900噸炸彈狂瀉在這個有將近八百年歷史的瑰麗古城。地氈式的轟炸,幾乎將這座世界建築寶庫夷為平地。文學家豪普特曼面對慘狀悲痛萬分:「誰不會流淚,就來看看被炸毀後衰敗的德雷斯頓。」
也有一些瑰寶在大轟炸中奇跡般地倖存下來,世界最大的皇家壁畫「王侯隊列圖」便是其中之一。壁畫全長101米,貴族花紋鑲邊,鵝黃肌理背景襯托,描繪了從1123年到1904年間,韋廷王朝的歷代君主騎馬出巡,以及隨行的科學家、藝術家、工匠、士兵、兒童和農民共93人的情形。27,000片梅森出產,號稱「白色金子」的手繪瓷磚拼貼得完美無暇的長廊,展現了西方繪畫令人嘆服的寫實功力。
德雷斯頓大轟炸半年後,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並以納粹德國的全面潰敗作收。然而77年以來,德雷斯頓大轟炸的沉痛歷史由於各種原因被刻意淡化,不同政權下的歷史記憶亦不斷被各自表述。大轟炸無疑加速了納粹的滅亡,但盟軍也的確被認為可能過度攻擊;而德國歷史學者費舍(Henning Fischer)則表示:極右翼透過煽動話術包裝並強化「受害者」形象,試圖達到淡化納粹發動戰爭、百萬猶太人被屠殺等罪行的目的。直至今天,這依然被看成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從頭至尾走過壁畫長廊,逐個仔細「檢閱」了薩克森歷代君王們的雄姿,彷如觸摸到了德雷斯頓的歷史。再次登上「歐洲的陽臺」,遠眺德雷斯頓整個舊城的每一棟建築,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再回望眼古城這一大片黝黑而又厚重的巴洛克式華麗天際線,確信德雷斯頓已走出過去大轟炸的哀傷,從戰爭的災難中重新站立起來,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恢復她曾經所擁有的文化重要性,復原當初其美術、建築與音樂的中心地位。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