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24
總統大選仍是「兩條道路之爭」
上星期,美國總統大選經歷了「超級星期二」,15個州黨內初選的結果基本上確定了拜登和特朗普的總統候選人資格,這意味著初選已經結束,兩黨候選人之戰比以往提早幾個月打響。
拜登上周四向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等於他爭取連任的競選演說,而他故意大聲唸稿,則是為了顯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完全可以再幹一屆。在他走下講台與部分議員和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握手時,民主黨籍議員一邊鼓掌一邊持續高喊「再幹四年」(four more years),多達20餘次,把嚴肅的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搞得像是拜登的競選造勢大會,這種黨國不分的舉動較為罕見。
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時故意大聲唸稿,以顯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AP)
兩黨各有攻擊目標
上周六 ,拜登和特朗普都到兩黨競爭激烈的佐治亞州參加競選造勢大會,因為該州今天(12日)舉行黨內初選。過去30年,幾乎都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贏得佐治亞州,民主黨這邊只有拜登在2020年拿下該州,但僅比特朗普多1.1萬多張選票。大選後,特朗普曾給佐治亞州主管選舉事務的州務卿打電話,請他幫忙「找出11780張選票」,但共和黨籍的州務卿表示愛莫能助,並將兩人的通話錄音公之於眾。這起事件後來成為重要證據,被佐治亞州富頓縣地方檢察官威利斯(Fani Willis)用來對特朗普及其相關人士提出刑事起訴,指控他們試圖非法改變該州的總統大選結果。
特朗普在造勢大會上仍聲稱他是選舉舞弊的受害者,並且抨擊威利斯提出虛假指控,配合拜登政府針對他,試圖阻止他再次贏得總統大選。除此之外,他還提到他剛剛與佐治亞大學遇害女生萊利(Laken Riley)的父母見了面。22歲的萊利修讀護士專業,上月在校園晨跑時遇害,警方抓到的嫌疑犯是有案底的委內瑞拉非法移民。特朗普利用這一事件強烈抨擊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同時還保證,如果他再次當選,絕對不會讓非法移民留在美國國內。
特朗普猛轟拜登的移民政策,稱若他再當選,絕不會讓非法移民留在美國。(AP)
非法移民問題是共和黨打擊拜登的主攻方向,因為美國不少地區近年飽受非法移民之苦,治安狀況惡化,社會福利負擔加重。共和黨政客全面配合特朗普一貫的反移民主張,上個月在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決議,彈劾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指控他沒有盡責維護邊境的安全。共和黨政客有一套說辭,首先是強化邊境管控(豎高牆)不僅可以阻擋非法移民,而且體現美國的國家主權,言外之意是愛國者必須予以支持;其次是非法移民乃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但拜登政府卻允許非法移民在美國境內自由生活,可見拜登知錯不改。基於以上兩點,捍衛國家主權和保證邊境地區民眾安居樂業是政府應盡的責任,拜登明顯失職,必須下台。
拜登政府處理非法移民的政策,的確比特朗普時代和奧巴馬執政時寬鬆得多,這幾年沒有將非法移民迅速遣返到墨西哥或中美洲國家,導致非法移民增加了300多萬。直到近期白宮才發現,這是今年大選中民主黨的軟肋,於是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為此通過了一項加強邊境安全與執法的撥款法案,但被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擱置了。這令拜登十分惱火,非法移民問題拖下去,只會令他繼續成為共和黨的標靶,不斷受到攻擊。
但民主黨陣營也有爭取選民支持的王牌,就是民主與自由,其中的自由主要是指婦女的墮胎權。拜登把特朗普標籤為民主與自由的最大敵人,因為特朗普不尊重民主制度,不接受選舉結果,號召用暴力推翻民主程序(支持暴力衝擊國會),一旦他再次掌權,美國的民主制度肯定要走樣,甚至受到無法挽回的傷害。特朗普提名的右翼保守派大法官推翻了允許墮胎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導致某些州的婦女失去墮胎權,進而剝奪了她們做出個人選擇的自由。
民主黨國會女議員在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時集體穿白衣,表達支持婦女擁有墮胎權。(AP)
民主黨國會女議員為了配合拜登的競選策略,在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時,集體穿白色衣服,顯示她們支持婦女擁有墮胎權,而這一象徵性舉動,與美國婦女運動的歷史有關。百多年前,為爭取婦女的投票權,一些勇敢者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其中包括著白色外衣,後人於是將之作為爭取婦女權利的象徵。
在同一場合,拜登向應邀到場的考克斯女士(Katie Cox)致意。這位已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產前檢查時得知,自己的第三胎因染色體異常而無法存活,於是她決定墮胎,但她居住的得克薩斯州有禁止墮胎的法律,令她最終不得不到外州去墮胎。拜登在演講中保證,如果得到國會支持,他將使「羅訴韋德案」成為國家的法律,即讓墮胎在全美合法化。
對手更換主題未變
兩位總統候選人及其所屬的政黨都掌握選民的心態,利用各種符號和標籤攻擊對手的短板,將對手描繪成破壞秩序、製造災難的瘋子或狂人,令選民因恐懼而不支持某位候選人。這是美國總統大選中常見的招數,而今年兩黨選擇的主題與20年前大同小異。
我在美國做記者時採訪過三屆總統大選,2004年那一屆是總統小布殊與民主黨籍參議員克里之爭(克里後來在奧巴馬政府出任國務卿,在拜登政府出任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當時克里重點抨擊小布殊政府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借反恐之名侵犯公民權利,限制美國人的人身自由,例如將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知名人士列為安全隱患,禁止他們乘搭飛機出行。而共和黨這邊則將小布殊塑造成維護國家安全的硬漢,敢於採取果斷行動,能夠確保美國人有安全的生活環境。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攻擊對方的套路,多年來大同小異。(Shutterstock)
20年過去了,總統大選的議題變化不大,通貨膨脹、教育改革、種族平等、醫療保險等一系列涉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社會議題依然存在,只是多了年齡過大和做事任性這兩個新熱點。不少選民憂慮拜登的認知力退化,也有很多選民擔心特朗普做重要決策時毫無底線、不顧後果,《華爾街日報》評論部副主任漢寧格(Daniel Henninger)稱這是「精神健康狀態」與「道德健康狀態」之爭(mental fitness vs moral fitness)。
但就選民的反應強度而言,這些議題都不如「捍衛民主制度」和「保衛國家安全」這兩大口號,因為這兩個口號代表著人們對世界的兩種認知,也體現了每個人的優先選擇。前者被認為與自由、選擇權、制度、個體有直接聯繫,後者更強調傳統、信仰、群體、愛國主義。這實際上是意識形態之爭,選擇哪位做總統,客觀上就是在支持某一種優先選擇,而在過去20年中,這種「兩條道路之爭」始終沒變。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