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24
香港建築成本全球之冠!如何減碳排又可應對成本上漲?建造業都要數碼轉型!善用數碼分身有利加強競爭力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建造業的行業增加價值在2022年上升6.3%至1,218億元,對GDP的貢獻有4.3%,但近年卻一直面對生產力下降以及成本上漲的難題。
建築成本高昂的問題,更削弱行業的競爭力。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的評估,即使各地的工資相近,香港的建築成本每平方米達36元,較美國三藩市(33元)貴,更遠高於新加坡(22元)和上海(19元),堪稱全球之冠。再加上,建築的整個生命周期佔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的42%。業界既要減排,又需應對成本上漲問題,不得不加快數碼轉型的步伐,積極使用數碼科技。
近年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成為本地建造業先行者的利器,不但可以監控甚至預測建築地盤的進程,管理人員還可以使用栩栩如生的數碼分身模型偵察進度。若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儀表板實時顯示的傳感器數據,並結合多重資訊,例如無人機圖像,更有助相關人員及時作出回應。而最近興起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規劃人員不單可使用這些軟件監督安裝次序和實況,還能做到即時交付(just-in-time),令建造過程無縫推進。
而且,建築業人員創建數碼分身的同時,也可以結合先進的GIS技術與建築資訊模型(BIM)軟件。GIS 強於提供宏觀和建築工程外在環境的資訊, BIM 則提供工程內的詳細數據,兩者相輔相成,可令整個工程從材料運輸路線、環境影響到天氣變化模式都能一一照顧周全,讓管理人員有效地規劃,減少浪費和工傷,因而降低成本並促進減排。
例如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擁有可容納1,450個座位的演藝劇場,建築商金門建築開發了原創的Gtwin方案,運用三維(3D)數碼分身模型,提升工地安全和營運管理。該公司除了建構3D數碼模型外,亦製作模擬建造過程的4D模型,以優化和完善施工方法;並利用航拍攝影測量、激光掃描及3D照片獲取施工數據,確保工程按設計進行,完美示範建築項目的數碼轉型。
這個建築項目巧妙地應用先進的數碼科技,無怪乎去年成為Esri年度「地理資訊系統應用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in GIS Award,簡稱SAG獎)的本港唯一得獎者。
事實上,面對世界各種挑戰,各行各業必須與時並進,才能迎難而上。特別是近年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影響全球經濟,本地建造業的數碼轉型更是刻不容緩。因此,我們在未來新發展區建設前,必須要審慎地把環境因素放在關鍵位置,如北部都會區地處低窪,潛藏嚴重水浸的威脋,就要考慮發展與環保平衡的重要性,若能善用數據與科技,便能有助尋找足以緩減甚至抵消不同災害的建築方案。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