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8
久旱逢甘霖──天下雨不是理所當然
夏天,是否一定會為大地帶來雨水?久經冬天的乾旱枯渴,本來正期待隨初夏而來的甘霖,但今年天氣似乎不似預期,讓乾旱一直持續到五月天。據天文台數字,香港今年5月僅錄得57.5毫米雨量,比正常水平少了8成,而且整個5月從未發出過任何暴雨警告,更打破了歷史紀錄。難怪前天文台長林超英亦開始憶起1963年大旱制水的情景,直指「天下雨不是理所當然」。幸好筆者走筆時窗外正下起雨來,心裏才算是鬆了一點。
數十年一遇的天氣反常,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背後的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資料顯示,自1985年至今,全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截至今年4月,此現象已持續400個月,令不少氣候科學家憂心忡忡。最近香港面對的「極端天氣」絕對不是個別個案,全球有不少國家都因為氣候變化而面對日趨頻繁的異常氣候現象。例如印度在5月初就受到近20年來最嚴重的雷雨及沙塵暴侵襲,造成二百多人傷亡;年初的西伯利亞寒流亦令歐洲出現異常低溫,導致海陸空交通大混亂,釀成60多人死亡。
大家或許一直都對氣候變化的討論不以為意,面對連日來的酷熱天氣也顧不得冷氣有多耗電,但其實除了食水,持續惡化的極端天氣終將威脅到我們另一項基本需求──糧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一份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乾旱及高溫等會直接影響全球稻米、小麥及玉米的產量。假若不採取任何行動,其產量於2100年將會比現時減少最多45%。當香港絕大部分糧食都依靠進口,其他國家一旦陷入糧食危機,香港也定必會被捲入漩渦之中。
生態學的第一定律簡單直接:萬物相連(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在全球升溫、極端天氣愈趨頻繁之時,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作出回應。但不少香港人都有一種無力感:作為東亞一個小小的城市,人口不過8百萬,在面對一個全球規模、影響70億人的歷史性挑戰,究竟可以有甚麼作為?
一個積極的答案是:香港雖小,卻是國際金融中心,面對世界級的挑戰,至少可以推動世界級的綠色金融發展。事實上,世界各地早已透過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為綠色項目融資,盡量減輕經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盧森堡綠色交易所於2016年成立,現在已然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上市基地。香港在這方面無疑是落後於人,但反過來亦代表香港還有不容忽視的貢獻潛力。這算是樂觀還是阿Q,完全取決於下一步行動。可以肯定的是,要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不能單靠一、兩個持份者努力,而必須政府、港交所、投資者、監管機構等等通力合作。現屆政府重視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是世界所樂見。至於最終能否將潛力兌現為價值,讓夏天每年如常為大地帶來雨水,就看香港這座小城有沒有作出世界級貢獻的雄心壯志和實力。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