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台灣爆類鼻疽疫情!上周19宗本土病例3人死亡!疾管署:死亡率75%!即睇4大傳播途徑 + 7招預防感染

台灣爆類鼻疽疫情!上周19宗本土病例3人死亡!疾管署:死亡率75%!即睇4大傳播途徑 + 7招預防感染

健康解「迷」

  格美颱風過後,台灣類鼻疽疫情大爆發。台灣疾病管制署昨日(13日)公布,上周新增19宗本土確診病例,其中3例死亡;死亡個案中還有1人是發病當天就過世。疾管署提醒,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6類人士屬高危,致死率達75%。

 

類鼻疽3宗死亡個案

 

  綜合台媒報道,格美颱風過後台灣已累積30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分布在台中、嘉義、台南、高雄4縣市,還有4人住在加護病房搶救。疾病管制署13日公布台灣上周新增19例確診病例,包含3例死亡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5例、台南市及台中市各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4日至8月7日,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污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

 

  至於3例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生鄔豪欣說明,其中1人是台南89歲女性,本身有神經肌肉慢性病史,長期臥床需要他人照顧,發病當天被照顧者發現有呼吸急促、血氧偏低的狀況而送醫,但到院時已經沒有生命徵象,經急救後仍未恢復,急診時有進行採檢,發現是有類鼻疽致病菌。

 

  另一名較為年輕個案是台南54歲女性,本身有血液系統的慢性病史,發病時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曾去診所,但症狀加劇,出現心悸、冒冷汗,到院時已經休克,雖到加護病房救治,但發病隔天死亡。

 

  死亡個案中唯一有污水接觸史的是高雄65歲男性,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慢性病史,颱風期間7月24日外出返家發現左腳踝有傷口,8月1日因全身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發燒等症狀由家屬緊急送至急診就醫,發現肺部有大面積肺炎,8月6日確診類鼻疽,8月12日因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全身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分析,目前病例以高雄為多,但台中也有出現個案,後續還要觀察個案增加趨勢。他還提到,類鼻疽通常在颱風後1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颱風後9天是通報發病高峰,而現在已經進入第三周,預期已過最高點,本周開始通報數字會下降,但仍會有晚發病、晚就醫個案,醫療單位仍然要提高警覺。

 

6類人士高危 致死率達75%

 

  鄔豪欣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强調,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死亡率可達75%,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其中,又以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為高風險族群。

 

  台灣衛生局指出,一般情形下,類鼻疽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潛伏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通常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提醒受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若有出現發燒等症狀疑似症狀,務必告知醫生居住地及周邊是否有積淹水或污水曝露史,以利醫生診斷。

 

類鼻疽10大病徵

 

  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如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多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洲北部地區流行,常見的臨牀特徵或症狀視乎感染部位包括:

 

1.咳嗽咳血

2.局部淋巴結腫大

3.皮膚膿腫

4.發燒頭痛

5.局部痛楚或腫脹

6.潰瘍胸痛

7.肺炎

8.腦膜腦炎

9.敗血症

10.慢性化膿性感染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

 

4大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方面,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特別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雖然人傳人非常罕見,但細菌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周至4周,但亦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死亡率約為40%-75%。而染病的高風險群組除了長期病患者外,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治療方面,類鼻疽可以抗生素治療,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

 

7招預防感染

 

  中心指,目前未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呼籲市民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1.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士壤

2.有機會接觸士壤或泥水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

3.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4.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5.接觸士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6.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7.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


轉載自晴報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