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9
入市機會永遠存在
永遠有人嗟嘆錯過了以前的投資機會,但望門興歎後往往又有新的良機出現,當人人認為錯過了03年入市的機遇後,怎知道金融海嘯殺到,如果夠膽入市一樣是可以財富暴升的。09年嘉湖山莊曾經跌到實用面積$1,982一呎,到了現在實用面積平均已在$5,695,機會永遠存在,包括現在也是,筆者不是鼓勵人買樓投資,而是認為人應該持樂觀態度,在新的政府政策下,一樣可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掌握更美好明天。
看我以下觀點前,我希望各位看官先放下傳統理念,因大多數市場概念其實都是歐美國家從小對我們的「國民教育」,似是而非的歪理,也隱藏了事實的關鍵、令我們迷信歐美的邏輯才是世道的天條,香港人在追求自主之餘,更加要脫離歐美金融世界的夢囈。
上文提過政府主要責任就是分配財富,97前的港英政府正正是率先利用房地產去平均分配財富。家母是一個菜販,一個機會令她、我和姐姐得到較舒適的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雖然最後歐美向東南亞國家輸入了高槓桿即高按揭的理想概念,香港及亞洲各國當時已被洗腦,不防有詐,之後金融風暴出現,將數十年建立的東方繁榮打回了地獄,但我們的而且確是在此過程中引證了房地產是可以平均分配財富的卓越功能。
97年前,香港的房地產是處於一個好的財富分配政策系統,在02至12年期間這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和踐踏,令香港出現了深層次的矛盾!
02年至到12年,單以屯門市廣場為例,樓價升了兩倍多,但是在這上升的過程中,香港社會利益由97年前的較平均分配,到後來的大財團所得愈來愈多,草根所得愈來愈少。當2012年豪宅動輒升到2萬多元一呎的時候,天水圍仍有千多元一呎的居屋第二市場價,相差十多倍。試問這個財富分配怎會不衍生到深層次矛盾?
在二手市場中,02至12年樓市主要由一手主導,大型發展商配合大型地產代理,將二手市場的買家硬銷去買一手樓花,於是一手樓花升幅遠大於二手樓,這個財富分配又是否健康!?
過去兩年,政府出辣招調控樓市,但是專營樓花的地產代理反而增兵增舖,為何他們可以在市場淡靜下仍然行人海舖海戰術?原因是他們相信一手市場日益主導,說穿了其實他們一早打算盡谷所有客去樓花市場,賺取豐厚的佣金,將社會的財富分配進一步傾斜給大財團,地產代理也依賴傾斜的利益去成長。是否一個健康之道?是否失卻了社會期望的責任?
大型地產代理今日的所謂僧多粥少,大行老闆是否也應該檢討一下自己是否過份擴軍?
以筆者經營的地產代理規模,雖然小,卻本來一早已經可以經營一手樓了,但我們卻選擇專注二手,正因為我們還有一點尊嚴不可以賣,經營生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必要時可以選擇堅持原則,不做!
中國海外最近搶得兩幅港人港地的地盤去發展,我認為是一個分水嶺,中國海外在香港由以前的「只限參與」到如今的「左右大局」,本來壟斷七成房地產市場的四大家族,他們的市場佔有率將會改變,熟悉市場概念的人士應該明白這個改變是結構性的。
去年11月,我撰文說梁振英上場4個月其實已經推翻了香港的地產霸權,這個變化還在繼續,令普羅大眾得到更平均的機會,除非你支持地產霸權,否則無理由不支持現在的政策方向。
我們看看現在的市場,白表政策令樓市有了生氣,也令小業主能夠換樓,只要愈來愈多小業主能換樓,只需佔可售單位的1%,樓市就能非常暢旺了,這種市況令經濟利益分配更平均,當二手市場樓價健康地發展到一個地步,一樣可找到與一手樓接軌的位置,這才是最後共贏的路線。
大家可計一計,現在二手樓小業主佔得利益比率,已比一年前更多了!相反大財團的所得卻同比減少中。新的樓市分配秩序,令分得過多的利益下跌,令原本分得少的利益上升,造就新的機會。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