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1-26

小建築·大設計

台灣
微建築:全球 53 個精采絕倫的小建築.大設計
(Micro: Very Small Buildings)
作者:Ruth Slavid
出版:木馬文化

 

最近杜拜塔完工了,有 828 米高,共 169 層,超越了台北101 大樓成為全球最高的大廈。不過,朋友們閒聊時都認為這麼高的一幢大樓,去參觀還可以,要是入住或在內裡辦公,有點可怕。


反過來,有位朋友在家的樓頂建了一個9平方米的小白屋,成為了他的私密小天地,躲在裡面聽音樂讀書看星星,不亦樂乎。朋友們都羨慕得不得了。


室雅何須大。有時候空間小也可以發揮大創意,《微建築》的作者曾在英國著名建築雜誌《Architects Journal》任職編輯,她搜羅了53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袖珍建築物,有些更非出自建築師之手,但都是設計簡單,但滿有意趣及風格。


例如在奧地利一個公園裡,有人擺放一些經過簡單改造的混凝土排水管,上方有圓孔,提供光線與空氣;管內鋪了平板作為床墊的基底,平板底下的空間可作儲藏用,管內一側置了燈,還安裝了木門。就是這樣,公園旅館便開張營業了,住客可享用公園內的游泳池、洗手間及浴室等設施。對於要省旅費的背包族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想要浪漫一點的微建築,加拿大有建在樹上的球屋,直徑3.2 米,以鋼繫系於樹上,加強穩定性。球體是雙重積層材,外層磨光後,鋪上雙層纖維玻璃,外層加裝絕緣材料。住客透過玻璃圓窗,觀看森林或天上的星斗,多美妙。球屋還會隨風輕晃呢!


書中所介紹的微建築案例分為公共領域、社區空間、移動式建築、精簡生活、增建空間五大類型,有小部分尚在概念階段,而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可以事先建構到某個程度,再搬運到現場組合起來,講求輕巧、短暫與實用等特性,外型及構思猶如藝術品。設計師們的思想不受實際狹隘空間所限,以小搏大,創造出遠超過其規模所能表現的精采視野。

 

美國
You Are Not a Gadget: A Manifesto
作者:Jaron Lanier
出版:Knopf



本書作者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是電腦科學家、美國政府特別計算機顧問,也是VPL Reserach公司的創辦人,在 80 年代初已提出了“Virtual Reality”一詞,他的思想可算是領先時代。他最近出版了這本書,卻是對互聯網時代的種種現象提出質疑,叫人反思。他說,Web 2.0 的互聯網技術被譽為鼓勵了互動、客制化服務及參與,是信息共享的黃金時代,也見證了集體智能的力量,但他卻為相反的後果而感憂慮。


他指出,互聯網的本質是讓人人都可以自由地、主動地表達意見,本來是好事,但Web 2.0 的設計使得網上信息的價值大於個人,例如收集信息的搜尋網站可以發大財,但創造信息的,如報紙卻經營困難,另外創作人、作家等也被壓搾。創造知識、信息的人不受尊重,數個世代以來的社會發展過程被漠視了。


他又提出,Web 2.0製造了反智,因為群體的聲音蓋過了個人的發聲。遇上有爭議的事情,人們自動分黨結派打擊小數聲音,而且人人可以匿名地活動,因而會聚合了憤世嫉俗、好批評的群眾。


與此同時,將來可能沒有人願意長篇大論的去研究歷史、分析問題,因為人們都只看搜尋器上出現的最前幾項。他又說,雖說信息要自由流通,但創意得要受保護,免於被扼殺於微時。他認為,我們應該利用科技去配合塑造社會、文化的發展,而非讓科技帶著我們走。


這些評論由一個互聯網的先驅道理,發人深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世界在讀什麼-雷美華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