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为确保不会错过最新的内容。请重新载入页面。立即重新载入
查看更多etnet精彩內容
由 Edward Stokes艾思滔策划,连同香港海事博物馆策展部团队共同呈献,「歳月游踪」 展览涵盖194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由Hedda Morrison, Brian Brake及 Edward Stokes艾思滔于香港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当年香港海港、港口、货运和海事活动的实况,以及水上人家的生活面貌。由何鸿毅家族香港基金慷慨支持,并获太古集团慈善信托基金额外赞助,是次展览将于11月13日起免费开放参观,直至明年3月。
战後香港的历史游踪
三位摄影师来自不同背景,却都深深被香港的风土人情吸引。是次展览共有40幅镶框照片,展示香港战後至 1970 年代末的发展。在这三十年间,香港克服了种种挑战和挫折,经济和社会逐渐复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港口城市。
香港海事博物馆副馆长(策展及教育)麦杰睿表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同一展览中集合了三位备受推崇的摄影师,他们背景不同但互相补足,记录了战後香港不同时期的面貌。这些照片准确捕捉港人如何克服战後的困苦时期,努力不懈地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成功的城市。透过这次展览,参观者可以更深入瞭解香港如何复苏以及市民生活的改变。」
每帧照片阐述香港独特的海港故事
展览内的每帧照片均阐述了一个独特的海港故事,揭示香港如何从战後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会。
Hedda Morrison 的照片正是战後不久的时期拍摄。一张从湾仔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照片中,可见满目疮痍。当时物资匮乏,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非常艰难,许多人仍然饱受饥饿之苦。
Brian Brake 的照片在 1960至 1970 年代中期拍摄。这段时期的社会,包括港口设施均有显着的发展,市民的生活也有改善。
Edward Stokes 的照片于 1979 年拍摄,正是香港转型为现代大都市的关键时刻。一张照片中记录了两名男孩的身影,他们看来营养良好,想必已上学接受教育,这是1946年代水上人子女不敢奢望的生活。
「旧貌新颜」--- 穿越两代的视野
展览的另一亮点是透过电子屏幕,对比了维多利亚港今昔的船舶活动及周围环境。黑白照片是Hedda Morrison于1946至1947年间拍摄的作品,彩色照片则是数年前由Rogan Coles拍摄。另外,现场亦有展示摄影师 Anton Aleshin在2024年拍摄的航拍作品,其中包括港口和海运行业的照片。
*「岁月游踪」展览为免费入场,参观博物馆其他展馆则需购票。
图片来源:摄影师Hedda Morrison、Brian Brake及Edward Sto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