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在去槓桿的環境下
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Shibor),在經歷一輪上揚之後終於回落了。分析員們鬆了一口氣,甚至有人宣稱此輪貨幣緊縮結束。
其實每年農曆新年前Shibor均上升,每年年中Shibor均上升,每年年底Shibor均上升。那些和例行審計或花錢高峰期相關,屬季節性因素,是噪音。撇開季節性噪音,將Shibor按季度平均值列出,不難發現,2013年第三季度的平均利率水平高過第二季度,第四季度高過第三季度,今年第一季度估計又超過去年第四季度。而且不僅短期商業利率上漲,中長期利率也開始上揚。不僅銀行間利率上漲,債券利率也在上揚。A級信用評級企業債的發行成本,較去年5月份已經翻了一倍。
筆者認為,2013年6月是中國信貸周期的轉折點,持續十年的貨幣擴張周期已經結束,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雖然仍用「穩健」標簽,收緊已經發生。只是央行不願衝擊經濟與市場,所以棄用象徵意義強烈的加息措施,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溫和地抽取流動性。當市場感到恐慌時,人民銀行注回一些資金,不過很快又開始正回購。儘管手法溫和、富有彈性,人民銀行去槓桿的意志十分堅定。
央行收縮流動性,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暫時不大。經濟中多數部門不再作實業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自然不大。國有企業如果想借錢,銀行也會積極貸款。筆者相信,中國整體經濟今天不缺錢,問題出在流動性的分配上,缺錢的只是經濟中的幾個部門——中小銀行、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這三個部門在資金運用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長債短借,中長期的投資靠短期借貸和續借來維持,一旦貨幣環境有變,年期錯配的軟肋便暴露出來,風險錯配的隱患也被放大,它們被迫在市場上推高利率,追逐資金。
貨幣政策轉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火爆,房價升、地價漲。資金對投資實業興趣不大,便追逐金融投資,將房價炒到令北京決策層不安的地步,迫使央行回收流動性。
在過去十年,中國的信貸/GDP比例由110%跳升到210%以上,其絕對規模和增長速度令其他國家咋舌。中國人民銀行從2005年就開始擴張資產負債表,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名至實歸的QE之王。央行激進的貨幣政策,短期穩定住了經濟增長,但是中期也製造出地方政府債和影子銀行一對怪胎,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金融穩定、社會安定構成威脅。
中國人民銀行在世界幾大央行中,率先收縮資產負債表,防範風險,抽取流動性,從政策層面上看理所應當。
2014年起,中國進入地方債高危時期。今年有3.5萬億元的地方債到了償還期,其規模乃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之最。其中僅信託基金在下半年,就有2.3萬億元需要收回貸款,返還投資者。然而以筆者觀察,2012年成立的信託基金中,七成流向地方融資平台,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批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難有盈利,有盈利的項目也仍在建設期,未有現金流產生。
已爆出的中誠信託、吉林信託兌付問題,可能是下半年違約高峰期來臨前的預演。投資基礎設施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將投資期長達數十年的項目建立在每1-2年一續期的資金安排上,本身的風險就很高,遑論其中有些項目根本就無法還未付息。
信貸周期出現拐點,往往會帶來經濟的周期性下滑,有時甚至出現經濟危機。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處理本國/地區去槓桿問題時,先後開閘放水,通過QE來紓緩經濟蕭條、資金困境,化解金融風險。
中國的去槓桿,卻是在貨幣政策收緊、GDP放緩、企業盈利下降的環境下進行的。如此環境下(尚不計美聯儲收水、新興市場動盪)去槓桿,在現代歷史中成功的例子不多。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守住風險門戶。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