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Photo: 圖片由作者提供
切忌自己扮專家
近日,朋友碰頭,必問我:「碌Sir,打唔打?打邊隻?book咗未?幾時打?……」
當然,是「關心」我的「疫苗」決定。美其名「關心」,其實是八卦。兼且,想引導我跟隨佢的決定(唔打或打邊隻)。
故此,當我講出:「將會book,會打XYZ!」時,對方就會長篇大論,想大力影響。
真係多餘。呢個世界,太多一知半解的塘邊鶴。所有資料,多屬道聽塗說或聽網上及社交媒體的「南國先生」亂噏,然後扮權威去勸人。
小弟決定打邊隻。其實,思考過程極簡單。就是信專家。包括自己認識的藥劑師、衛生專家及各類專科醫生。
新冠疫苗有幾款,大家宜就自己年紀、病歷、體質,徵詢專家,應選哪種。
聽完佢哋分析後,更重要一環,再睇睇佢哋自己打邊隻,就最穩陣嘞。
(最新情況:搞笑,我雖決定打,但最終被拒絕,暫時冇得打,因負責注射的私家醫生指小弟屬長期病患者(三高)及正在服用精神情緒科藥物,有點兒冒險!)
特首及高官,基於「政治正確」,當然要選科興!市民則可自由選擇。
這個,有似醫生自己有病要施手術,搵邊個?法官家人犯刑事案,要搵大狀,搵邊個?總之,專家自己出事點解決,方法最值信賴!
觀察專家個人出事時的選擇,最具「啟發性」!例如醫生要做大手術,法官家人犯法要找大狀辯護,找誰?「誰」就是「最佳選擇」。
講到「扮專家」,真的是非常普遍現象。尤其病人,最易受假專家誤導,反而不信真專家。
你我他身邊,一定有人不時亂噏。尤其:「西藥好多副作用㗎,免得過,唔好食呀!好傷身㗎 !」
小弟認識的,十個中起碼一半會信上述亂噏。於是,將醫生處方的藥,只食一半,以免有太多「副作用」。
咁就出事!尤其血壓藥,個別病人中風原因,正正是未能控制血壓出事!
老友「仁醫Y」,曾任公立醫院院長,也是肝病專家,正曾遇上一個誤信旁人亂噏的女病人L,幾乎失掉生命。
L患上自體免疫性肝炎。本來,服用一個療程類固醇,多數會藥到病除。
醫生配藥,乃根據病人情況、體質及需要而定,病人必須跟足服用,才能藥到病除。
豈料,覆診時,驗血發覺肝功能全無改善。Y醫生經驗豐富,一望L面孔,即問:「你究竟有冇按指示食藥?」
有此一問,因類固醇會引起病人水腫,臉部明顯變圓,出現「月亮臉」。L並冇這種變化。
果然,原來,又係自己扮專家及聽人亂噏出事。L身邊的無知損友竟建議改信中醫。然後,西醫覆診時就只驗血睇報告,處方的類固醇全拋掉。結果?L的病情不但沒改善,更險些闖大禍。幸Y醫生發現得早,嚴加斥責再用藥補救,終於救回一命!
我2015年正是私下減血壓藥份量及黑暗早看手機,導致眼中風,悔恨難返。
各位退休老友,我哋或多或少有長期病,一定要跟醫生指示食藥呀!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