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0
團結共識 開拓土地
新一份施政報告現正進行公眾諮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透過社交網站直播,即場回應部分市民留言。早可預見,這類諮詢會是「家家有求」格局,又或是被個別「踴躍」發言者「洗版」「騎劫」,不過,官民之間多溝通、互動,總是件好事,但大家還宜聚焦於土地房屋的解決方案。
土地房屋以外,無論經濟發展、創新創科創意、醫療衞生、安老助弱、勞工教育、文化體育、環境保育等,千頭萬緒,座座都是「大山」,要在極有限的時間之內,三言兩語,向公眾交代一些嶄新而周詳的想法,並不容易,何況很多時還需要向一些早已立場鮮明的市民,解釋、解釋再解釋?因此,作為市民最關注的議題,土地房屋仍必須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焦點。
去年施政報告「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來回應房屋問題,居屋、綠置居、白居二、港人首置上車盤等政府協助市民買樓的計劃,花多眼亂,而一手樓空置稅,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至7︰3又「不是不可能」;新居屋定價不再與市價掛鈎,而以申請人收入比例計算等,無疑增添市民置業新曙光。
可惜「No Land, No Talk」,沒土地,房屋供應從何說起?叫有意置業的市民繼續參加「資助房屋大抽獎」等於公平?「起到樓做特首」是今時施政重點,來來去去還是「土地」—覓地才可建屋,而覓地又不及造地簡單直接,土地供應選項中,筆者傾向支持發展郊野公園及在維港以外填海。
對新加坡建組屋安民的成就,部分港人只懂臨淵羨魚,卻不願退而結網︰有人只羨慕新加坡有組屋住,卻不知道過去30年,新加坡填海佔總面積已升至20%,但香港卻只佔6%;未來新加坡將填海近5,000公頃,反觀香港,限於環保阻力,僅敢提填1,000餘公頃,而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反而敢建議填出2,200公頃!港府要解開這死結,必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決心。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花11年時間,在大嶼山東部水域填出2,200公頃土地,部分興建25至40萬個新住宅單位,供70至110萬人居住,而人均居住面積也將可提升至較接近鄰近城市的水平。
今時公屋輪候有28萬個申請,假設每一個申請是一戶,若香港今天即有共識,贊成這個填海方案,社會基層住屋問題便可在2030年前,得以大大紓緩,甚至解決。我們都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而且難以逆轉,但若以蝴蝶、寄居蟹、青蛙等物種的生存空間去阻撓人爭取較理想居住空間的權利,何者是本,甚麼是末,輕重之間,還不清楚?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